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

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

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在中国道德史上,《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

“四维”是礼、义、廉、耻。

“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

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娴、任、恤)、“四维”(礼、义、廉、平)“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这些德目,当然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柏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二)中华民族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梯,“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涕之德的宏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梯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2、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的重要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五年》)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

谦者,谦虚也,谦让也。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与此相联系,有所谓“和德”。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有子言:“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

“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

“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诚信知报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论·为政》)“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信”可以训练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

“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

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为政中,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三个要领。

三者之中,“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

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与信的德国,还有“报”的德性。

“报”即知恩思报。

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

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

与此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

4、精忠爱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

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

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赴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

5、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一个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一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

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

”(《朱子语类》卷一三)“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