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一、引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
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
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
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
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
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
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
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3%,上升到1994年的16.84%,18年间城镇化率仅仅提升3.5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94年的28.51%,提高了9.6个百分点,可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就已经滞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1994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河南省的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城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17.19%上升到2011年的40.57%,17年间,城镇化水平跃上了23.4个百分点;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29.04%上升到2011年的51.27%,提升了22个百分点。
到2011年为止,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差距大于改革开放初期,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1978-2011年河南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单位:%)( 省略)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1979)总结了欧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S”型城市化描述曲线,并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初期(城镇化率小于30%)、中期(城镇化率30%-75%)和后期(城镇化率75%-100%)等3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到了城镇化中期,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在后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慢甚至停滞,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河南省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考虑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可以判断: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0.65%,标志着河南省开始进入城镇化中期;考虑GM(1,1)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加上城镇化率30%是城镇化由初期进入中期的门槛数据,因此,本研究以2006-2011年的城镇化数据为基础,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预测的基础,它由一个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模型,适用于原始数据光滑性较好的情况,在描述系统整体发展趋势时具有较好的效果。
根据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可以得到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式(2.1)和(2.2)所示。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1)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2)由式(2.1)和(2.2)可以看出,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中的发展系数分别为0.0408和0.0283,满足||<2的条件,所以本研究构建的GM(1,1)模型有意义。
根据GM(1,1)模型对河南省和全国2006-2011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都比较小,分别只有0.41%和0.18%,精度比较高,可以用来进行未来预测。
表12006-2011年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实际值与预测值(单位:%)年份河南省城镇化率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2006 32.47 32.47 0.41 44.34 44.34 0.182007 34.30 34.4845.89 45.782008 36.03 35.9246.99 47.092009 37.70 37.4248.34 48.452010 38.82 38.9849.95 49.842011 40.57 40.6051.27 51.27根据式(2.1)和(2.2)来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河南省和全国2012-2020年城镇化水平估计值(单位:%)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河南42.3944.0545.8947.8049.7951.8754.0356.2858.62全国52.7454.2655.8257.4259.0760.7762.5264.3166.16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未来城镇化水平会继续保持增长,2017年的城镇化水平预计会突破50%,达到51.87%,到时,河南省将由农村社会跨入城市社会,而到202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8.62%,比2012年提升16.3个百分点。
虽然河南省的城镇化提升的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提升幅度,但由于前期落后太多,因而,到2020年依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
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难以在2020年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河南省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三、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探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大,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小,本研究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1】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度是否密切。
如果曲线相似程度越小,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小,表示它们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灰色绝对关联度体现了两条折线之间的相似程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则反映出它们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灰色综合关联度集合了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优势,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
在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本文选择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城乡差距、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等指标作为评估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工业化。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霍利斯•钱纳里(HollisB.Chenery)与M•赛尔昆(M.Syrquin)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提出了著名的钱纳里-赛尔昆多国模型;该模型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2】。
本文以工业化率来表示工业化水平。
2.信息化。
信息化是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信息化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更代表着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作为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是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功能跃升的发动机。
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增加各类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强度并强化城市的商业中心作用,并加速信息的集聚和扩散,引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
本文以人均电信产业产值来表示信息化水平。
3.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
缺乏农业的现代化,很难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正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快速转移促进了河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农业现代化水平。
4.市场化。
市场化对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3】。
市场化推动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部门和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是新时期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并且会进一步导致金融资本和信息资本等要素的再配置,加速社会资本的形成,形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多元复合资本。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以市场化指数表示市场化水平。
5.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能促进城市化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