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功能评定学全面

康复功能评定学全面

康复功能评定学全面第一章绪论●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康复评定学是研究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

康复评定的层次:根据《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以及残损、残疾、残障的分类,康复评定包括功能障碍的评定,能力障碍的评定和社会性障碍的评定三个层次。

评定过程的五个要素1.病史询问:障碍史是康复病史的核心内容2.观察:①局部观察(以障碍部位为中心);②全身观察;③静态观察(即形态观察,如观察姿势、肢位等情况);④动态观察(即功能观察,是在活动时进行观察,如了解步行时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3.检测:4.记录:5.分析:将病史和观察所得,结合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比较、分析和解释,也是评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评定的实施康复评定的实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SOAP法,即:1.S( subjective data主观资料):患者个人的主诉材料、症状;2.O( objective data客观资料):患者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3.A( assessment评定):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4.P( plan计划):拟订处理计划,包括有关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的计划。

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异常姿势的影响(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二)关节负重增加和(三)继发性功能障碍(四)诱发疼痛上肢常用标志点1.肩峰2.肱骨内上髁、外上髁3.鹰嘴4.桡骨茎突5.尺骨茎突6.桡尺茎突中间点截肢残端围度的测量1.上臂残端围度从腋窝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

2.前臂残端围度从尺骨鹰嘴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

3.大腿残端围度从坐骨结节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4.小腿残端围度从膝关节外侧间隙起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第三章心肺功能的评定心电运动试验(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1. 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通过了解受试者可耐受的运动负荷,可判断其心功能,指导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强度,并制定运动处方,以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以往运动试验曾是冠心病早期诊断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3. 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运动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即心率、血压越低)、ST段下移的程度越大,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就越重,预后也越差。

运动气体代谢测定代谢当量代谢当量(metablic equivalent,MET)是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

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静状态下耗氧量为3.5ml/(kg·min),将此定为lMET,根据其它活动时的耗氧量/(kg·min)可推算出其相应的METs值。

尽管不同个体在从事相同的活动时其实际的耗氧量可能不同,但不同的人在从事相同的活动时其METs值基本相等。

故METs值可用于表示运动强度、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判定最大运动能力和心功能水平等。

可参考下表中各种体力活动的METs值指导患者的各种活动和康复训练。

第四章反射评定●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的适宜反应。

它是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

对脊髓反射检测的阳性或阴性反应在2 个月的正常儿童可能存在,超过2个月的儿童阳性反应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

屈肌收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阴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阳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

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解释: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伸肌伸展反射(Extensor Thrust)●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诱发刺激:刺激屈曲的一侧下肢的足底。

●阴性反应: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阳性反应: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

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解释: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在此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脑干反射是通过从前庭外侧核到位于基底神经节下方的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静止的姿势反射,它影响全身的肌张力变化,既与头和身体在空中的位置有关,也与头同身体的位置关系有关。

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 个月的儿童仍存在阳性反射可能提示运动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

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阳性反应:面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力增高;对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

●解释: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出现的强制性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都是病理性的,出生6 个月后的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中脑水平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

调正反应相互作用,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

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 ~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

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

它们的组合动作使得儿童能够翻身、起坐、手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

第五章肌力评定一、肌力:广义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狭义的指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及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

一、肌的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三、肌收缩类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

2、等张收缩---是肌肉时,肌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

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的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的长度缩短。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

等速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一种肌力评定和训练的方法。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零(zero,Z)无肌肉收缩01 微弱(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0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活动253 尚可(fair,F)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阻力50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和一定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755 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100第七章肌张力评定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一)肌张力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障碍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

第八章感觉评定感受器定义: 分布在人和动物体的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的结构和装置。

2.感受器分类①机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②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③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④电磁感受器(electromagnetic receptor)⑤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视觉模拟评分(VAS)1.直线法:被评定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觉在直线上标出疼痛的程度表。

2.数字评分法(NRS):以无痛的0的11个点来描述疼痛强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3.注意事项1)间歇评定。

2)周期性动态评分不宜过度频繁。

3)病人自控丧失和焦虑可加重疼痛感觉影响评分结果。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运动控制: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种类☐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第十章神经电生理检查运动单位⏹概念:由一个运动神经元与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共同组成的,是肌肉随意收缩时的最小功能单位。

⏹运动单位电位3个主要参数:时限、波幅、位相。

特殊检查特殊检查包括F波、H反射(又叫迟发反应,late response)、瞬目反射(blink reflex)等,主要研究的是近端神经节段,它们对于了解周围神经近端神经的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