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全面)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全面)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适用于新建小区地下管网竣工测量、服务于项目设计施工的地下管线探测.1.2原则上,新建小区地下管网竣工测量单体数量超过20件、施工管线探测面积超过100000米2,应先进行技术设计后生产.项目完成后应提交包括技术设计、成果图表、技术总结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在内的全部技术文件.1.3项目规模不超过1.2规定的 ,以本作业指导书替代技术设计,并按《质检工作条例》的要求提交过程检查记录表.2.技术引用文件CJJ 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H/T6002-2015管线测绘技术规程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CH/T 1033-2014管线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大连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规程(试行)3.术语和定义3.1地下管线探测确定地下管线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全过程.3.2管线点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信息而设置的测点.3.3明显管线点地面上目视就能够直接调查、观测的管线点,如检修井、阀门、出地点等.3.4隐蔽管线点埋在地下不可见,需通过仪器探测才能确定的管线点,如转折点、拐点、一般管线点等.3.5盲扫通过管线探测仪发射机和接收机组合运动,确定测区内未探明管线的探测方式.3.6竣工管线测量为新建小区配套地下管线向城建档案馆报竣工验收,原则上须在管线覆土之前对红线内地下管线进行的实地测量.竣工管线测量须明确小区内各类管线与市政管线的连接关系.3.7施工管线测量为具体项目设计、规划、施工需要,确定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埋深及属性信息的 过程. 4.资料收集4.1作业前应收集的 资料包括测绘资料和管线调绘资料. 4.2测绘资料包括基础地形图(新建小 区竣工图)和控制点资料.4.3管线调绘资料包括管线设计资料、管线竣工图和已有管线探测成果资料. 4.4新建小 区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收集的 管线设计资料包括雨水、污水、热力(含蒸汽和热水)、煤气、给水、消防、供电、通讯、有线电视和智能化系统等十类.新建小 区内有电力管廊或排水暗渠的 ,相应资料应一并收集.4.5上述资料仅作为探测作业参考资料使用.5.地下管线探测 5.1探查原则地下管线探测应遵循的 原则是: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从金属到非金属、从强连续到弱不连续;优先选用快捷、有效、成本低的 探测方法;复杂条件下采用综合方法(包括选用有效的 信号施加方式、探测频率,采用不同压线探测方式等)探测. 5.2探测精度探测平面位置限差h ts 1.0≤δ,探测埋深限差h th 15.0≤δ.式中:h 为地下管线的 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当h <100时,按100计算. 5.3明显点调查5.3.1不同类别管线明显点调查项目,新建小 区竣工测量按《大 连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规程(试行)》表3.2.2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执行;施工管线探测明显点调查项目以满足施工数据要求为基础条件.5.3.2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中误差绝对值不得大 于2.5厘米. 5.3.3管径或管块断面尺寸应实际量取,单位为米米.5.3.4除重力排水埋深为管底外,其余管线明显点埋深量至管顶.5.3.5以沟道形式埋设的 地下管线,当管沟(廊)宽度 大 于和等于1.5米时,除正常探测沟(廊)内的 管线外,还要实测沟(廊)的 平面位置、顶板埋深、构筑材料和断面尺寸. 5.4隐蔽点探测5.4.1探测方法选用应满足以下条件:被探查的 地下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 ,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分辨出被查管线所产生的异常;探查精度能达到规范要求.5.4.2探测方法按信号施加方式分为主动源法和被动源法.5.4.2.1主动源法是通过发射机向目标管线主动施加信号,并通过接收机对目标管线反馈信号的接收处理,确定目标管线位置和埋深的探测方法.主动源法根据施加信号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直连法、夹钳法和感应法.1)直连法适用于连续金属管线,比如热力、消防、给水(钢质主输水管线)等.需要指出的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煤气、石油等输运易燃易爆类物质的管线禁止采用直连法.2)夹钳法适应于金属线缆类管线,比如电力、交通信号、通讯类管线等.3)感应法适应于煤气气、石油等不适用直连法的连续金属管线、铸铁材质的给水(分段传导,信号不连续)管线或测区内没有明显点的金属线缆类管线.5.4.2.2被动源法是根据管线自身发出的特征信号,采用对应的接收频率,确定目标管线位置和埋深的方法,被动源法用于在役电力管线的探测在工程应用上较为普遍.5.4.3管线定位5.4.3.1通过实地调查,在确定管线概略走向基础上,利用发射机在目标管线明显点上施加信号,通过接收机接收处理,连续追踪并确定管线特征点的位置.5.4.3.2管线定位方法分极大值法和极小值法,相应操作要点可参阅仪器操作规程.5.4.4管线定深5.4.4.1管线定深方法主要有特征点法和直读法.5.4.4.2特征点法是利用垂直管线走向剖面,测得的管线磁场异常曲线峰值两侧某一百分比值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管线埋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地下管线埋深的方法.测定时,先用极大值法定位,保持接收机的垂直状态,沿垂直管线方向向两侧移动,直到幅值降为定位点处,量测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70%法是典型的特征点管线定深方法.5.4.4.3直读法是利用接收机中上、下两个垂直线圈(线圈面垂直)测定管线产生的磁场水平分量梯度 ,而磁场水平分量梯度与管线埋深直接相关,通过在接收机中设置的按钮,将埋深数据显示在接收机表盘上,作业人员可从表盘上直接读出管线的埋深.5.4.5管线定位、定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4.5.1在管线复杂地段应采用多种激发方式施加信号对比验证.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定位,用零值法加以验证.5.4.5.2定位时应观察测点两侧信号是否对称,只有信号对称时,才能确认定位准确,必要时应做剖面测量.5.4.5.3定位时应注意仪器的转向差,当转向差较大时,应调整信号的施加点,消除转向差影响,减少定位误差.5.4.5.4定深应于精确定位之后进行,管线各变化方向均应测定埋深,测深点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特征点至少1米外的直线段上,不可在特征点处定深(直线点除外).5.4.5.5应尽可能在没有干扰或干扰较小的地段进行测深.如无法避开干扰,须采用消除干扰的有效方法.5.4.5.6在复杂地段或存在明显干扰时,应采用特征点法测深,而不宜采用直读法测深;管线埋深较大、传导信号不好时,应采用特征点法测深.5.4.5.7采用特征点法测深,应观察测点两侧信号是否对称,正常情况下测点两侧信号应基本对称;当存在旁侧干扰时,往往出现不对称现象.此时应分析原因,用影响小的半边异常定深,并采用其它方法验证.5.5复杂管线探测复杂管线的探测,应优先采用直连法、夹钳法等主动源法,以削弱相邻管线的干扰.当测区管线缺少明显点或接地条件受限导致上述方法不可行时,根据测区管线分布情况不同,可综合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感应探测.5.5.1垂直压线法利用水平偶极子施加信号时,线圈正下方管线耦合最强.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发射机直立放在目标管线正上方,突出目标管线信号,压制邻近干扰管线,以达到区分平行管线的目的 .该方法适宜于埋深浅、间距大的平行管线,当两管线间距较近时效果不好.5.5.2水平压线法利用垂直偶极子施加信号时,将不激发位于其正下方的管线,而激发邻近管线.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发射机平卧放在邻近干扰管线正上方,压制地下干扰管线,突出邻近目标管线信号,是区分平行管线的有效手段.5.5.3倾斜压线法当平行管线间距较小时,垂直压线法和水平压线法均未能取得较好效果,可采用倾斜压线法.倾斜压线法是根据目标管线与干扰管线的空间分布位置选择发射机的位置和倾斜角度 ,在保持发射线圈轴向对准干扰管线的前提下,尽量将发射机置于目标管线上方附近,可确保有效激发目标管线,压制干扰管线.5.5.4旁侧感应法对于平行埋设的多条管线,还可采用旁侧感应法区分两外侧管线.即将发射机置于目标管线远离干扰管线的一侧施加信号,由于发射机距离目标管线近,对目标管线激发较强的信号,而对远离发射机的干扰管线激发较弱,从而压制了干扰管线信号,突出目标管线异常.该法常用于密集埋设的多条平行管线最外侧管线的探查.5.5.5差异激发法(或称选择激发法)在管线分布复杂的区段,管线常常出现纵横交叉,个别管线还存在分支或转折.此时,可根据管线的分布状况,选择差异激发法施加信号.信号施加点通常可选择在管线分布差异(容易区分开)的区段,即管线稀疏、邻近干扰少,如管线间距较宽、转折、分支管线等,以避开邻近管线干扰,突出目标管线信号.5.6测区盲扫5.6.1施工管线探测,在实地调查和已知管线探测完成的基础上,须对测区进行盲扫.5.6.2管线盲扫主要目的为发现遗漏管线.作业时应对测区进行横向(垂直于管线敷设总体方向)盲扫和纵向(平行于管线敷设总体方向)盲扫.5.6.3 横向盲扫面的确定,以能充分反映测区管线可能敷设情况为原则.对测区重点、有疑问区域或委托时对管线探测错漏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应采用两种以上频率进行盲扫.5.6.4对扫测出的不明管线,应尽可能追踪到测区外某一明显点,以确定管线权属、管径和材质等属性信息.5.6.5对确实无法查明属性信息的不明管线,应在成果图及探测技术总结中说明情况.5.7管线点标记5.7.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实地设置管线物探点标记,以便后期收测其平面位置和地面高程.实地设置点标识时,应尽量避免影响市容市貌整洁.5.7.2管线点标记应设置在管线特征点(如弯头、三通、四通、起止点、走向点等)、附属物(如检修井、阀门井、排气井等)中心点上.5.7.3探查过程中应绘制外业手图.配合物探点标识,注明管线权属、规格、材质、根/孔数、埋深、连接关系等属性信息.6.地下管线测量6.1精度要求m(指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绝对值不得大于5厘米,管线点测量,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sm(指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绝对值不得大于3厘米.高程测量中误差h6.2图根控制点布设6.2.1对于新建小区进行竣工管线测量,若原有控制点保存良好的 ,在检核合格的基础上可沿用原有的图根控制点.6.2.2测区须重新布设图根点的 ,可采用CORS-RTK模式施测,作业方法按《CORS流动站测量作业指导书》相关规定执行.6.2.3小区竣工管线测量,建筑物楼角点、地坪高经检核合格情况下,可做管线点测量图根控制使用.6.2.4对施工管线,原则上不允许套合原图地物点、高程点测量管线点;亦不允许采取“顶尺”方式绘制管线位置.6.3管线点测量6.3.1一般情况下,管线点的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6.3.2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管线点,配盘后后视坐标、高程校核结果应满足平面位置不大于3厘米、高程不大于2厘米.6.3.3图根点引测采用支导线形式,支导线边数不超过3条,测距长度不超过120米.6.3.4管线点测量最大测距长度不超过150米.6.3.5对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测区观测条件满足要求时,也可采用CORS-RTK方式施测.观测条件、作业方法应满足《CORS流动站测量作业指导书》的要求.7.数据处理7.1管线测量展点图层应保留以备检查,出图时将图层冻结锁定.7.2管线探测成果图应以外业调查手图和收测的管线点为基础绘制.7.3管线属性信息应严格依照外业调查手图填制.7.3小区竣工管线测量,成果资料应包括探测技术报告、综合管线图、管线探测成果表和数据库,相应的图、表、库数据格式严格按照《大连规程》相关规定执行.7.4施工管线探测,成果资料包括探测技术总结和综合管线图,暂不出具管线探测成果表和数据库;业主委托有明确要求的 ,从其规定.7.5对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探测技术总结中应将测区盲扫情况、测区的不利探测条件、管线探测遗留的问题及处理、成果资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一一详细说明.7.6管线成果图图面整饰、线标、图例等按《大连规程》的相关要求执行.8.质量检查8.1 管线测量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数学精度 、属性精度 、整饰质量、资料齐全性、合规性.8.2过程检查应按《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第8.5.5节要求,对管线测量上述全部检查项进行详查.8.3项目规模小 区竣工测量单体总数超过15件,数学精度 应按《大 连规程》要求的 比例进行外业检查,同时按本指导书附件1-3格式填制《管线点测量检查记录表》、《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对不出具管线探测成果表及数据库的 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此项暂不作要求. 8.3.1管线点测量精度管线点测量外业检查采用重复设站的 方法进行,精度 应满足以下要求: 1)检查点高程测量中误差:cmM h 3≤.按下式计算:nhM ni ih 2/12∑=∆±=其中:h ∆为高程较差,n 为检查点数.2)检查点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 :cm M 5≤∑∑==∆+∆±=ni i n i iny x M 12122/)(其中:x ∆,y ∆为纵横坐标较差,n 为检查点数. 8.3.2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 cm M td 5.2±≤.按下式计算:n dM ni itd 2/12∑=∆±=其中:d ∆为明显管线点埋深重复量测差值,n 为重复量测点数. 8.3.3隐蔽管线点探测精度隐蔽管线点仪器同精度 重复检查,按下式计算:n sM ni its 2/12∑=∆±=,nhM ni ith 2/12∑=∆±=其中:s ∆为平面位置偏差值,h ∆为埋深差值,n 为检查点数. 上述隐蔽管线点探测位置和埋深中误差不得超过相应限差的 0.5倍. 限差计算公式如下: 平面位置中误差限差: ∑==11110.0n i n ts hi δ (厘米)埋深中误差限差 :∑==11115.0n i n th hiδ (厘米)其中:1n 为隐蔽管线点检查点数,ih 为各检查点管线中心埋深(厘米).8.4地下管线测量成果其它内业检查项,按《质检工作条例》要求填制《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记录表》. 9.成果提交9.1竣工管线测量提交的 成果资料包括: 1)技术设计书(如有);2)探测技术总结(含管线探测成果表); 3)综合管线图; 4)米DB 数据库; 5)上述资料的 电子光盘.9.2施工管线测量提交的 成果资料包括: 1)探测技术总结; 2)综合管线图;3)上述资料的 电子光盘.9.3项目委托时有特定要求的 ,从其规定. 9.4检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提交质监中心.管线点测量检查记录表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附件3: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