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

论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

论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赵红征 (沧州市卫生局,河北 沦州 061001)〔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2)04-0046-02 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既是一个老命题,又是一个新命题。

说是老命题,是因为大家公认的“救死扶伤,防疾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一直是医疗卫生事业遵循的准则。

说是新命题,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又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对其又有了更高层次的全新认识。

那么,在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究竟体现在哪里?让我们带着经济的、伦理的、发展的观念,去透析医疗卫生系统,从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中寻求答案。

1 强化经济保障作用,确保经济投入的公平性卫生事业是社会保障事业,它用平等和正义之剑,维护着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如果没有经济保障,就不可能承担起光荣的使命。

医学活动是科学和技术、人与工具、语言与情感多重作用的经济化活动。

而医疗卫生单位又必须作为经济实体在道义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中作出生存与发展的艰难选择。

作为一个社会保障部门,一方面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而另一方面自身生存危危可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因此,强化对卫生事业的经济保障作用,不单纯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中,有成功也有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卫生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卫生工作方针和经济政策,使我国卫生状况迅速得以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快速提高,以致于毛泽东主席欣喜地写下了《送瘟神》这一光辉的诗篇。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均期望寿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对医疗卫生单位“断奶断粮”,致使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特别是对疾病预防项目的公共投资不足。

自经济改革始,政府在这个项目上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逐年缩小,如果考虑到此间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卫生单位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收费,出现了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多收费、乱收费等不良现象,再加上卫生〔收稿日期〕2002-06-08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医疗费用上涨,群众医疗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稳定的、公正的投入机制,对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毋庸讳言,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强化经济保障作用,确保经济投入的公平性。

首先,要保证国家政府投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要认识到政府投入不是给卫生部门的,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的。

基于这一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比较完善的卫生经济政策。

今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当务之急,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要求,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补助方式,对那些不应该也无法通过市场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特别是人们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予以保证。

政府在加大卫生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卫生投入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把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和贫困人群倾斜;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向医学研究与开发领域倾斜;向改善就诊环境和就诊条件方面倾斜,以提高投入效益。

其次,动员全社会融资,使每一个家庭、每个公民公平合理的负担医疗卫生费用。

卫生事业是公益事业,发展卫生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因此,我们应建立面向社会及个人的多元化的医疗卫生融资渠道,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要求,坚持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

同时,积极培育医疗市场、药品市场、医疗保险市场以及营养品、保健用具等与卫生相关的市场,为卫生投入机制注入活力。

在个人交纳医疗费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交纳的比例,同时,完善预付款制度,真正做到经济投入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倡导以健康为中心,保证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合理分配与公正享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享有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要想实现这种权利,不仅需要理论的探索,而且需要实践的总结。

关键是在全社会倡导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树立“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使社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尽心尽责。

当前,困扰“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目标的主—64—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8月第16卷第4期要问题是对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分配与享用存在不公平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Π3又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和农村(尤其是经济贫困地区)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这种不均衡的“倒三角”格局,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再加上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使卫生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低,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我国,有些农村及贫困边远地区卫生资源严重匮乏,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使他们难以保证基本的就医权。

还有些地方虽然不缺医少药,但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缺乏有效地宏观调控措施,致使农民普遍抱怨看病吃药既不方便又不便宜。

总之,如何合理分配和公正享用卫生资源和服务,是实现公民健康权利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证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合理分配与公正享用,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卫生资源的宏观配置,进行医疗服务体系的调整。

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任务解决在社区;一方面调整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服务功能和任务,使其承担起指导社区、科研教学和解决疑难重症的任务。

从而形成两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双向转诊制度,优势互补,合理配置。

第二,改革卫生支出的投放机制,公平有效的分配卫生资源。

卫生支出的投放由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基层卫生组织,把更多的卫生资源用来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基本卫生问题和公共卫生服务。

第三,减少因贫富不均所致的健康差距,实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均等化。

疾病和贫穷是互为因果的,改善医疗保障的不平等就能减少贫穷。

因此,我们要集中卫生资源改进和保护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权益,把实现穷人享有平等的医疗保障目标放在优先位置,这是今后卫生工作的一项战略重点。

为此,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改善其基础卫生设施。

可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医疗救助计划,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第四,增加对农村及贫困地区的预防保健项目的投资,重点加强村级卫生人员的培养和村卫生室建设,把防疫防病、健康教育及改善营养和生活习惯工作落到实处,以发挥卫生资源的综合效益。

3 培育良好医患关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以病人为主的其他社会成员及有关群体在医疗卫生保健活动中结成的一定关系。

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卫生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公民获得健康权利的需要。

医患关系把医务人员与他的服务对象密切联系起来,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涵了亲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等丰富的内涵。

可以说,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一直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工作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的服务对象已不单是病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他们所要求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在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过多依赖于医疗设备,与服务对象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交流愈来愈少,从而使未来的医患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必须坚持正确的伦理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与合法权益。

首先,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

一要尊重人格。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尊重和维护就医者的权利,视病人如亲人,热情接待,友好相处,使病人真正感受到服务的温暖。

二要尊重人的隐私。

对服务对象的病情及不愿透露的隐情,要严格保密,使服务对象在一个良好的心境和社会氛围下,接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三要尊重人的自主权。

医务人员对服务对象提出的知情要求,应尽量给予满足,让其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理解有利于诊疗活动的相关信息,让他们有选择或决定的余地和空间,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某种方案或意见,鼓励他们自主作出选择。

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权,是医疗卫生单位和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要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倡导一切为病人健康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改善就医环境,使所有病人都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单位应积极主动地为病人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在病人与社会支持系统网络间架起一座桥梁。

特别是对贫穷的病人,积极倡导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奉献爱心,使病人不仅摆脱病痛,还要摆脱因病致贫给生活带来的无形压力。

要积极开拓医疗服务市场,满足病人全方位的健康需求,特别是确保病人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积极推广使用价格低廉且有效的药物及适宜技术,降低医疗费用。

要积极倡导病人选医院、病人选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所辖医院的情况,包括管理概况、服务特色、收费标准等,让病人比一比,看一看,哪家医院最让人放心,值得信赖。

医院要把医生的简介公开上墙,供病人选择,同时制定完善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奖惩制度,通过公平有序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

总之,在新世纪,我们只有牢记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认清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医疗卫生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 金 平〕—74—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8月第15卷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