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单位借款管理暂行办法(定稿)

内部单位借款管理暂行办法(定稿)

内部单位借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司内部单位借款行为,控制借款风险,优化资金配置效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二级出资企业(含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内部单位”是指集团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以下简称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内部单位借款”是指所属出资企业向申请借款,用于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和偿还借款等方面的内部资金拆借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全资企业是指拥有100%股权控制权的出资企业;控股企业是指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股权比例低于100%的出资企业。

控股企业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企业是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股权比例大于50%(不含)的出资企业;相对控股企业是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股权比例不高于50%(含)的出资企业。

本办法所称参股企业是指不具有控制权,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出资企业。

第五条内部借款原则。

(一)“逐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

原则上只对二级出资企业提供内部单位借款,各级次出资企业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其所属出资企业内部单位借款实施分级管理,承担
内部借款相关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

(二)“同股同权,同责同利”原则。

内部单位借款主体各股东方原则上应权责利对等,共同按股比提供内部单位借款,不得扩大借款责任和风险。

(三)“主业突出,控制规模”原则。

内部单位借款投向应符合出资企业战略和主业定位,并与出资企业实际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和还款能力相适应。

第二章内部单位借款管理职责
第六条财务部为内部单位借款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建立并完善内部单位借款管理办法与业务流程。

(二)根据资金情况及经营需要,合理安排调度资金,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定期不定期检查借款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监督资金使用合规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

资金结算中心(以下简称结算中心)是集团内部单位借款工作的执行单位。

第七条出资企业为资金借贷管理的责任单位,主要职责包括:
(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及内部单位借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安全合规使用资金。

(二)严格按照资金计划使用资金,控制资金风险。

(三)遵守借款合同与补充条款的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第三章借款主体
第八条是内部单位借款的出借方,应对借款对象进行严格审核,控制借款规模,降低借款风险。

各二级出资企业是内部单位借款的借入方,未纳入资金集中管理的出资企业,原则上不提供内部借款;对因项目投资、生产经营急需等特殊情况需内部借款的,由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专项研究。

第九条对出资企业内部单位借款按照股权关系实施分类管理,操作规则如下:
(一)对全资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提供内部借款。

(二)对控股企业,各方股东按照“同股同权、同责同利”原则提供内部单位借款。

特殊情况由财务部组织专班对借款主体的借款事项、还款能力等进行专项尽调,尽调结果报审批同意后借款。

(三)对参股企业,集团原则上不提供内部单位借款。

特殊情况可按股比在权责利对等条件下提供内部单位借款。

第四章内部借款利率
第十条对出资企业借款利率按照股权关系和行业实施分类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对全资出资企业,原则上按照行业市场利率水平
确定借款利率;对集团确定的特惠类企业,可按融资利率水平确定借款利率。

(二)对非全资出资企业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确定借款利率。

第十一条若借款单位发生借款展期情况,展期利率可按原利率水平执行;如若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大幅波动,展期利率水平参考市场利率另行调整并报集团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内部借款决策流程和权限
第十二条内部单位借款申请。

经出资企业党委会、经理办公会、董事会等相关决策程序后,出资企业将具体借款情况以请示的形式报送至,请示内容需包括借款金额、期限、用途、还款来源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必要时需要提供资金情况说明,有存量借款尚未结清的企业需同时报送前期还款情况和还款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单位借款审核。

出资企业内部单位借款请示报送后,资金用途为经营的,由经营管理部、财务部及其分管领导会签;资金用途为投资的,由投资发展部、财务部及其分管领导会签。

财务部根据会签意见,在核实该单位的经营状况、信用等级、偿还能力、已提供内部贷款等情况后,就是否同意提供内部借款,以及拟提供内部单位借款的金额、利率、期限等要素提出审核意见,形成《内部借款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单位借款审批。

对《内部借款方案》,经会签部门负责人及其分管领导审核后,提请集团领导以及决策机构审议。

(一)全资企业1000万元(不含)以下内部借款,授权总经理审批;1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不含)以下内部借款,授权董事长审批;5000万元及以上,10亿元(不含)以下内部借款,由党委会和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后借款;10亿元及以上内部借款事项,由董事会审批。

(二)非全资企业10亿元(不含)以下内部单位借款由党委会、经理办公会审批;10亿元及以上内部单位借款由董事会审批。

第十五条内部单位借款用款。

借款事项经领导及决策机构审议后,结算中心根据审批意见向借款单位下达批复,明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及其他前提条件,放款前双方签订内部借款合同,借款合同严格约定借款用途、还款时间、费率、违约责任等内容,借款单位须按约定用途使用资金。

第十六条内部单位借款一律在结算中心指定的集中结算银行办理,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务部的跟踪监督。

借款单位提款前需向资金中心出具提款申请,提款申请需包括以下内容:提款金额、资金用途、收款账号、希望到账时间、还款计划等关键信息。

第十七条借款本息金额经双方确认后,出资企业授权结算中心通过内部账户扣收。

第六章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借款合同生效后,借款单位应积极履行合同项下的各项义务。

如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需按借款合同相关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九条借款单位未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资金的,有权责成借款单位整改,并对其违约使用的资金追究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借款单位未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期足额偿还借款本金与支付利息,有权追究其违约责任。

第二十一条借款合同到期后,原则上不办理展期,借款单位未按时归还,结算中心有权从出资企业内部账户自动划扣本息,同时计入该出资企业的内部征信记录。

对确无还款能力的内部借款,经借款单位申请,专项审批后,可按规定程序办理展期。

第二十二条对内部单位借款征信记录较差的出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通报不良征信记录、降低后续新增借款额度、提升借款利率水平等惩罚性措施,同时将内部借款履约情况与借款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年度履职考核挂钩。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二级出资企业参照本办法,加强所属出资
企业内部单位借款管理,制定内部借款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次出资企业内部单位借款审批权限,规范借款流程,并加强借款资金用途监控,相关制度及时向财务部备案。

第二十四条各级次出资企业要限制内部单位借款规模,严格控制内部单位借款风险,各用款主体对内部单位借款承担安全责任。

第二十五条出资企业下列内部借款行为,通过各级次决策机构审批后,最终报送审批,审批流程参考本办法第五章第十四条。

(一)各股东未按“同股同权、同责同利”原则开展内部单位借款的行为。

(二)生态产业体系企业,单笔金额超过2000万元(不含)的内部借款行为。

(三)绿色城镇产业体系企业,单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不含)的内部借款行为。

(四)生态金融体系企业,单笔金额超过1000万元(不含)的内部借款行为。

第二十六条未经省批准,出资企业不得对外拆借资金,不得在内部横向拆借资金。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财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