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

谈书法四法与欣赏二○一一年八月二日,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发出教基二〔2011〕4 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

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附录中,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祭侄文稿》、《颜勤礼碑》;八年级上册附录中,欣赏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八年级下册附录中,欣赏唐人草书《书谱》、《古诗四帖》。

其容都是从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方面来进行学习、欣赏。

在谈书法的本意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点中国的传统“阴阳”宇宙学说“道”。

古人看来,宇宙乃天地。

宇宙万物都由“阴阳”所生,中国宇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宇宙间万物之本。

宇宙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 这两个对待因素而组成。

《老子四十二章》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发“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构成并以此而变化,“一阴一阳即谓道”。

“道”既有形而上的特性,又有运动变化的特征,谓“周行而不殆”矣。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又是互相影响和变化的。

而“道”又遵循于宇宙间的一切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本人就“阴阳”宇宙的意识如何在书法中得以运用和体现,待整理完成后,分成若干篇和爱好书法的进行交流和探讨。

希望届时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参与,!“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

大凡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或在人们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两者间似乎在传递一种情感间的共鸣。

正是通过书写的容、章法、线条、笔法、节奏、墨色的变化,书家才得以将书写时的情感体验跃然于纸,并由此传递于观者。

就笔法而言,所谓”节奏” ,就含“禀阴阳而动静”这一中国“阴阳”道学朴素的理论。

“阴阳”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既统一又变化的,而且这一变化是无限的。

书法的笔法如:提按,顿挫,迟速,行留,无不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阴阳”对应关系和节奏变化。

如果书者在书写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行笔中的这一对应关系和节奏的变化,必然会写出高质量的点画和作品。

书法的用笔求“节奏”,有“节奏”乃产生“势”,而“势”是变化的基础。

书法,“笔法”和“笔意”通过“笔势”才得以在两者间相互转换,但的三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笔势”这种相互间的转换是基于自然而然的变化规律,非刻意所能为之!乃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之要义。

细而论之的话则在用笔的虚实、巧拙、擒纵、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都有其变化和统一的体现。

“虚实”,在论书法时经常会提及。

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传统的“阴阳”理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虚”乃“阴” ,“实”乃“阳”。

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又互相转换。

是书法用笔节奏的重中之重,也是书法的点画能不能体现韵的主要根据之一。

清代定皋在论书画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凡天下事物,总不外乎阴阳两字·惟其有阴有阳,故用笔有虚有实。

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用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也” 。

书法用笔惟有虚实相用,才能“穷变态于毫端” ,才能真正的“合情调于纸上” 。

唐过庭言:用笔当“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无不深得“阴阳”之道也。

“显”者,阳也,实也;“晦”者,阴也,虚也··。

善哉!妙哉!至于用笔的“虚实”转换,清学者朱和羹更是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曰:“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态滞笨。

妙能虚实相生” 。

古今书家之秘法:妙在虚实能合,神在能离。

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若专用虚笔或仅用实笔,是谓“独阴独阳” ,则书法的点画“节奏”无从“相生” ,生气和意韵将荡然无存。

用笔的“虚实”节奏,全在书写者随机运用。

不疾不徐,用笔乃得于心,应于手,而口不能言传;以虚孕实,以实蕴虚,乃所谓的“笔短意长” 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想体系中,美是“阳刚”与“阴柔”的有机统一。

阴与阳、刚与柔两者同是不可偏废的一整体,任何一方偏胜有之,但偏废则不可,否则无美可言。

两者间必须兼济阴阳、刚柔以成“美” 文学如此,书法也同样如此。

看看南宋朱子《跋欧阳文忠公帖》的一段跋文便可知其妙意。

文中曰:“欧阳公作字如其为文,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惟观其深者得之”。

书者在书法点画用笔的同时强调要“刚柔”相济,其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劲如铁,软如绵” ,要知道此并不是两语,是一整体,其妙处就在于“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两者是无法割裂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阴阳”宇宙观注重“逆”数。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也就不难理解古人尤其重视书法艺术所体现的外柔刚,笔法上的具体体现就在于“绵里裹铁” 、“锦囊裹錐”,字外出力而中藏棱也。

唐怀瓘对欧、虞两家书法的评价,即可见一斑:“虞书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

刚柔相济在书法艺术中还体现在书家对点画的肥瘦的看法,认为“纯骨无媚,纯肉无力” ,同样须“肥瘦相和,骨力相称” 。

以神、气;向、背冲和以为妙,这也是“阴阳”宇宙意识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具体的反映。

纵观前贤对“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的认识,都是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这和儒家所提出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无法做到不偏不倚,然任何一面的“过”都是不可取的,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中和”,这也是历代有成就的书家历来追求的至高境界。

右军何以称圣?宋谷言:“逸少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 ,一语道破天机。

如何来解读书法艺术,体味书法其中的妙处,这就须要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

不要孤立的、片面的、把书法仅仅作为文字的艺术来加以解读,书法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我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化。

书法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依附于中国汉字,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中,以精简为黑的线条和白色的背景下,黑白二字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暗合了中国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 ,因而成为“汉字文化圈”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动,虽然非汉字圈也有艺术字体,但是它们都没有将汉字的书写转变为用软圆毛笔为工具的高妙徒手的线性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的体现人精神追求的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它具有一个由线启象(墨象)由象达意(意境)的本体结构。

自然界本来没有纯粹的线条,线条是人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它脱离开具体的事物图景,却又是为了表现宇宙的动力和生命力量的一种形式。

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

更深层次看,中国书法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断还连的线条事图穿透宇宙人生之谜。

其根本思想源于老庄之道和《易》学思想中的“一”这个神秘符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生之谓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万物皆可有“一”而生,万象皆可有“一”化成,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是以少总多,不以“一”为有限,而以“一”为天地万象之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以纯粹的线条遗去大千世界的形色,而直追宇宙节律并把握生命精神,有限的线条中贯彻着无限的宇宙生命之气,达到“万物归一”的精神境界。

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

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

对于我们来说,怎样才能正确地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呢?因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是一种心理意识的自然的、高级的活动,它必然涉及到每一个欣赏者所处的时代风尚、个人修养与经历、情操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便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再者,书法艺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因由:书法艺术不仅是简捷明了,而且尚有着个人的好恶和审美观的不同所对同一幅作品的看法也自然不会一样。

不过,作为欣赏书法艺术,还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鄙人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与教学积累,大概概括起来书法有四法: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书法四法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本思想基础上的,是兼容美学意蕴的形式体现。

大家如何明确、系统地加以认识,深入分析书法艺术的共同语言,以达共识,才是考验每个学者是否具有了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现将书法四法解述如下:一、笔法笔法是中国书法最核心的表现手法,又是汉字书写执笔、运腕和用笔的技术要素。

用笔是笔法的只要容,用笔之美是对客观现实形体美的反映。

中国书法的用笔,每一点划的起讫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来构成,挥毫之间无不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中庸”“太极”之道,古人为此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规律,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有往必收;无垂不露”等,行笔讲求快慢有序,慢,可以体现沉重有力之美;快,可以显出潇洒流畅的风韵。

每一字的点划粗细变化都有提按、转折;提按使点划具有音乐、舞蹈的节奏感,呈现粗细深浅的丰富变化,传达出字的精神和韵味;转折使点划有方有圆,能表现出圆融、遒劲的自热雄强的骨力之美。

历代书家都极尚“中锋”用笔,所谓中锋用笔就是将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如果锋尖在点画一侧,则为“偏锋” ,是用笔的大忌。

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将棱角藏于点画之中,而不呈现,叫“藏锋” ,棱角外露,骨力通达,叫“露锋” 。

藏锋和露锋能有机的表现字的骨力和神韵之美。

藏锋用笔所写出的笔画给人以力聚神凝,圆融厚重的美感,藏锋用笔最忌无骨,讲求“力透纸背” “入本三分”。

露锋写出的点画有锋芒棱角,能显出字里行间的左右呼应,承上启下的神态,笔画外方圆是露锋的高标准,可使笔画粗犷中有精密,险峻之中有严整。

藏锋圆润露锋方正,二者有机的融合,是用笔最高的境界。

笔法要修点画线条的书写,须造成一个实在的形体,使情感和笔达到一种“意在笔先,画以笔传”的境界,每一点画造成的形体,须肥瘦适度,各种点画的书写必须显出运动的力量和气势,浮华的笔法,会直接损害书法点画线条的完美和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