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证种类及方法

论证种类及方法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事实论证:用典型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更有说服力。

有力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又叫引证,使用理论论据(名人名言)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以事喻理。

作用——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比如《爱莲说》中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这就是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是非曲直更加分明。

运用这种方法是正反事例对用,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对议论文开头写法的考察。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由故事引出,自然引出中心论点;由现象、问题在分析中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常见论证方法使用及作用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本文来源于369资源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

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

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

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

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

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中心论点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j简单明了的一句话。

下文全部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论证和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用于议论文中,相当于记叙文中的中心句。

表达整个文章的思路。

怎么找中心论点?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议论文结构1、基本结构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2、分类2.可分两大类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例如: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思路确定中心论点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动笔之前的构思和观点的确立。

首先是动笔之前的构思。

鲁迅先生写文章,即使是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不是马上摊开纸就动笔。

他总要先“打腹稿”,这就是构思过程。

动笔写文章之前,怎样进行构思呢?构思的方法,是一个“消化”材料的过程。

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

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

在文章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

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

二、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思路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写作议论文应教会学生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其写作思路。

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层进式(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列式和总分式(分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然后横向思维,并列地从几个方面论证。

掌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从并列的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

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也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对照式结构(对比式),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综合式结构,即综合运用几个结构模式,而不是使各种结构模式截然分开。

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阐明道理、举证例子、正反论证、作者建议、结论归纳。

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根据问题提出论点、就事论事初证论点、联想发挥深化论点、驳斥谬论强化论点、辩证分析圆融论点、提出建议落实论点、展望未来美化论点、发出号召升华论点。

三、从段落行文中落实思路在确定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了全文的结构思路(好比是盖房子设计好了图纸,形成了主体框架结构)之后,下一歩就要在整体设计的指导下分解任务,一段一段地写,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地写,表达好完整的段落意思,否则整篇文章就很难写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紧的现象,这就是段落行文思路混乱的一种表现。

因此,把握段落行文的语脉流向,使文意贯通,逻辑性强,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路的重要一环。

首先是段内层次的安排。

写文章时,随着确定好的思路,不是一句一句盲目地写下去,它有一个先后秩序问题。

这一句为什么要先写,那一句为什么要后写,这一层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表达,而那一层为什么又必须放在后面表达,这并不是随意安排,而是有合理的顺序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只重视全文结构的安排,却忽视了每一段段内层次的安排,信手而写,以致语意不连贯,表达不清楚。

对这一类同学,我们特别强调了写作时一定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和段意来安排好段内的层次和句群的层次,做到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恰当得体。

段内的层次,包括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的顺序安排。

议论文段内层次关系,有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和总分等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讲读课文选出典型例子,并选用学生优秀作文的句群、语段,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揣摸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合顺序。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单项练习,包括句群、语段的仿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行文思路畅通,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其次是注重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

语言感受能力差,思路就很难流畅。

我们采用朗读、默读等方法来加强语感培养,特别强调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成诵;同时鼓励学生精读一些课外的奇文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他人成功的写作思路。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口头复述、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练习,以达到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清晰、准确、系统、生动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构思开始,进而在确立论点、安排结构、段落行文等角度对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进行了浅层剖析。

其实,议论文写作思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又要有控制行文的工夫;既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

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创新个性的议论文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