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二、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 形态:线状、粒状或杆状
–低渗,线粒体泡状;高渗,线粒体线状。 –酸性,线粒体膨胀;碱性,线粒体粒状。 –人胚胎肝细胞发育早期,线粒体短棒状;发育
晚期,线粒体长棒状。
• 大小 直径0.2~1.0㎛,长1~4㎛
–大鼠肝细胞线粒体长5㎛ –胰腺分泌细胞线粒体长10~20㎛ –人类成纤维细胞线粒体长达40㎛
(三)膜间腔
• 膜间腔是指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6-8nm • 转位接触点是核编码蛋白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嵴(cristae)
• 内膜向内腔突起的折叠 • 嵴间腔是嵴与嵴之间的内腔 • 基质腔即内腔,富含可溶性蛋白和多种酶 • 膜间腔是指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6-8nm •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是附着在内膜和嵴
上凸向内腔的颗粒
---头部:具有酶活性,催化ADP磷酸化成ATP ---丙部:连接头部与基片 ---基片:嵌入内膜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四)基质腔
• 基质中充满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 • 进行活跃的生物化学反应
含有催化TCA cycle、脂肪酸β-氧化、氨基酸分解、
蛋白质合成等多种酶
• 轻链编码(9个)
– ND6、8个 tRNA
2020/10/17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23
线粒体基因组的37个基因
•
——3个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Ⅰ、COXⅡ和COXⅢ) 构成复合体Ⅳ ——2个为ATP合酶复合体Ⅴ(F0)的亚基(A6和A8) ——7个为NADH-CoQ还原酶复合体Ⅰ的亚基(ND1、 ND2、ND3、ND4L、ND4、ND5和ND6) ——1个CoQH2-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Ⅲ中细胞色素b的 亚基
• 数量:与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状态有关
–数个~50万个。最多时占细胞总体积的25%。 –哺乳动物肝细胞有1000~2000个,占细胞总体积的
15%~20%。 –哺乳动物心肌、骨骼肌、小肠细胞线粒体极其丰富。
• 分布: 需能较多的区域,可沿微管向功能旺盛的 区域迁移
相差显微镜下活的成纤维细胞,显示线粒体和微管的关系
• 肌细胞的线粒体沿肌原纤维规则排列。 • 精子的线粒体定位在中段,围绕鞭毛的近轴部分。 • 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聚集于顶部和基底部,呈两极分布。
三、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下线粒体形态
透射电镜下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 封闭囊泡状结构
(一)外膜( outer membrane )
• 6nm光滑平整的单位膜 • 蛋白质:脂类为1:1 • 孔蛋白(porin)形成2-3nm通道 • 分子量5×103以下的物质可自由通过,如ATP,
NAD,CoA等小分子物质
(二)内膜(inner membrane)
• 内膜厚约4~5nm,深度折叠形成嵴(cristae) • 蛋白质:脂类大于3:1 • 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 • 分子量 >150的物质不能通过 • 膜转运蛋白丰富并具特异性 • 内膜上有电子传递链、基粒和转位接触点
四、线粒体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遗传系统和蛋白质翻译系统 • 线粒体基因组
– 1963年,Nass首次发现鸡卵母细胞的线粒体 DNA (mitochondrial DNA, mt DNA )
– 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在基质中/依附于线粒体 内膜。
– 每个线粒体含有1~数个 mt DNA,平均 5~10 个。 – 翻译系统的部分密码与核密码编码含义有所不同。
22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
• 重链编码(28个)
– 12S rRNA、16S rRNA – NADH-CoQ 氧化还原酶 1
(NADH-CoQ oxidoreductase 1, ND1)、ND2、ND3、 ND4L、ND4 & ND5 – 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 (cytochrome C oxidaseⅠ, COXⅠ)、COX Ⅱ & COX Ⅲ – 细胞色素b 的亚基 – ATP 合酶的第6亚基和第8亚 基( A6, A8 ) – 14个 tRNA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 蛋白质 65%~70%
线粒体蛋白质主要分布在内膜和基质。 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蛋白质分布:基质占67%, 内膜占21%,外膜和膜间腔各占 6%。 分两类: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膜外周蛋白 肝细胞线粒体可溶性蛋白占50%~70%。 –不溶性蛋白:膜结构蛋白、膜镶嵌酶蛋白
• 膜间腔
– 腺苷酸激酶 – 二磷酸激酶 – 核苷酸激酶
• 基质
–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 Cyt b,c,c1,a,a3 – ATP合成酶系
–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 琥珀酸脱氢酶
–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 脱氢酶
– 脂肪酸氧化酶系 – 天冬氨酸转氨酶 – 蛋白质合成酶系
线粒体不同部位的标志酶
• 外膜 • 膜间腔 • 内膜 • 基质
单胺氧化酶 腺苷酸激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苹果酸脱氢酶
线粒体含有120余种酶(酶系)
–氧化还原酶37%、合成酶10%、水解 酶约9%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 外膜
– 单胺氧化酶 – NADH-Cyt c还原酶 – 酰基CoA合成酶
• 内膜
–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 丙酮酸氧化酶
– 核酸合成酶系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 NADH脱氢酶
2020/10/17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5
线粒体的脂类
占干重的25%~30%(75%以上是磷脂) • 主要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心磷脂 • 其余为磷脂酰肌醇、胆固醇
–外膜含少量胆固醇 –内膜富含心磷脂(20%),缺乏胆固醇。
2020/10/17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20
(二)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双链环状的DNA
人
• Human mt DNA 含 16569 bp,双链闭环超
类 线 粒
螺旋DNA。
体
– 一条重链
基 因
– 一条轻链
组
编
码
•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共
图
编码37个基因
2020/10/17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