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返乡人员创业励志故事

返乡人员创业励志故事

返乡人员创业励志故事
好猪肉是什么样的?在80后猪倌向平东眼里,应该是“有乡愁味道的猪肉”。

昨日,在东湖风景区落雁岛的仓库里,向平东埋头于
猪油、猪肉、猪油渣?之中,整理货架,忙碌而充实。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猪倌,还是位美术硕士。

只是因为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他毅然关掉广州的公司,回乡养猪。

美术硕士回乡当猪倌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
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

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
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
相拱着抢食。

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
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想把黑猪赶上新三板
虽然养殖基地远在宜昌秭归,但向平东在武汉设立起体验基地,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

从养殖到销售,向平东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客户。

“猪也要卖得艺术”,向平东的产品均为浅绿色包装,看起来格外清爽,猪油用精致的玻璃罐罐装,外面还套着质朴的麻袋,有一
种古朴的美感。

光靠“圈子营销”还不够,向平东计划今年在武汉的高端社区里开10家肉铺,首家肉铺已于1月下旬在汉口后湖开业。

向平东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邀回母校做这场讲座的。

2003年,向平东从湖北美院美术学系毕业后,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从事了创意设计工作的向平东,两年前回老家宜
昌干起了养猪事业。

去年11月,向平东以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
公司总经理身份亮相武汉,参加团省委举行的创富大赛,闯入15强。

公司诞生半年来,有多家天使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他
却谨慎地保持着与“天使”们的距离。

他希望自己创立的侬家屋黑
猪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发展,并成为黑猪市场的一匹黑马。

向平东的故事:曾经没钱上大学,凑不齐学费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回到这个城市的。

”作为年轻的创业榜样,向平东却不惧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

1999年,19岁的向平东
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为他感
到骄傲,但他却为凑不齐学费而发愁:向平东8岁时母亲去世,父
亲在当地煤矿打工,收入微薄。

他报考的美术学系仅学费一年就要6500元。

同学们都已顺利报完到、军训去了。

学校为他保留一个月
的学籍,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凑齐学费报到。

走投无路的向平东只
好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

”15年前的9月20日,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
报道向平东的文章,表达他内心的渴望。

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

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向平东捐款,很快就为向平东凑齐了学费。

看到记者保存的信纸和已经开始发黄的感谢信,向平东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个。

当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其中的
内容时,他只说了4个字:“刻骨铭心。


他记得在晚报6楼过道的沙发上度过的一夜,记得文教部员工拿出自己的饭卡,让他到食堂就餐:记得一位下岗女工特意从汉阳赶
到报社,为他捐出100元……
“虽然四年的大学生活仅学费就要支付3万多元,但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


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
的活动中去。


爬行女养牛创业建年产4百万肉牛养殖场
今年35岁的潘远香是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村民,她3岁
时因病致双下肢瘫痪,系肢体二级残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
喊她“爬行女子”。

她曾自卑和哀怨过,但擦干眼泪后,凭着身残
志坚的毅力,她艰难求学和创业,创建了一个养殖场,还要带动村
民致富。

她闯出了残疾人奋发向上的心声,闯出了绚丽多彩的美好
世界,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

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选择坚强。


潘远香说。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实地采访了这位自强不息的“爬行女强人”和她的养殖场。

祸从天降小女孩学会坚强
潘远香的犇犇肉牛养殖场位于大乘镇正直村石明组,地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

记者赶到这里时,潘远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

尽管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作了介绍,但初见潘远香还是带给了记者强
烈的震撼:她的下肢严重萎缩,只有上半身能够活动,要挪动身躯
必须靠双手爬行。

她此时正坐在地上,费力地用刀宰草。

宰好的草
料放在背篼里后,她又使用双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

进入
养殖场内后,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场内的西门塔尔牛说话,并一一为它们喂草料。

就是这样一个潘远香,却建起年产值超4百万元肉牛养殖场。

学会爬行的潘远香很兴奋,她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废人。

从此,她开始试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尽力学会自己做家务。

为了读书,她坚持爬行上学。

“夏天地面很烫,手掌心几乎全是泡,冬天两只
手全是冻疮,红一块、紫一块的肿得像泡粑。

”潘远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编手套,由于技术不过关还没到校就磨破了。

“那
时候家里穷,下雨天手上沾满了泥,只能到校前两手搓搓就算了。


10岁才勉强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对于潘远香而言,都比
常人艰难许多。

别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


难念完小学和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但继续上学却成
了难事,无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学校拒之校外。

但潘远香并不服输,
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高场职中的一位招生老师答应让她入学,还
为她争取到了特殊照顾。

当年,潘远香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迎来不
少好心捐助,为她省去了三年的学费。

生活磨砺“爬行女”乐观面对
艰难创业残疾身躯撑起一片天
2012年,她开始四处了解和学习肉牛养殖,还专门请教了畜牧
部门专家。

说干就干,在亲朋好友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养殖场
2013年在她老家动工建设。

“现在已投入了200多万,除了养殖场
建设外,肉牛的本钱很大。

”潘远香说,养殖场目前有42头肉牛,
还有75头分给了屏山的农户喂养。

据潘远香介绍,养殖场今年的计划是出栏200头肉牛,产值400
万左右。

今后,她还将建一个肉牛屠宰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
面向市场。

“预计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来预购的很多,目前
供不应求。


潘远香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动附近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共同致富。

“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
持,并全部回收肉牛。

牛的生长期在8—10月之间,乡亲们每头牛能赚5000元左右。

”潘远香告诉记者,?如今,肉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他们走上了养殖场加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市场前景良好。

潘远香的想法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

58岁的村民潘洪清说,潘远香虽然残疾,但干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

“她建养殖场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经常来帮忙,我还借了2万元给她。

我今后也准备养几头牛,这样既能照顾家里,每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必出门打工了。


学驾驶开车梦今年能实现
其实潘远香从小读书、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读高场职中。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等她长大了,随便摆个摊摊,找个人家嫁了。

但是在潘远香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潘远香说,从小一个亲戚要经常骑摩托车进城,那个时候他很喜欢进城去,因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虽然她身体残疾,却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没有感觉到自卑。

”潘远香谈到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时候说。

潘远香说,她还在上海学习驾校,能够开车也是她的梦想,也许今年就能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