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微格试讲《平均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微格试讲《平均数》说课稿

教学目标设计意图:这是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的三维目标,结合了数学学科的提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1.3教学重、难点
1.3.1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合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结合了学生的基础。
1.移多补少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使四个人收集水瓶数相同,此时老师提问:“如果要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能用此方法吗?”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探究计算方法: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发现要求所有的平均数问题需要找到一种计算方法。此时老师引导学生从平均分问题入手从而求得平均数计算方法。
小明身高1.3米,他去平均水深1.2米的泳池游泳,安全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结设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新课引入设计:利用环保小组收集水瓶的图片导入,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该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解决该问题需运用新知识,随即引出本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新课,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同时,既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讲授新课设计: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3.总结升华:老师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出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
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法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
巩固练习设计:有5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2厘米,这五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作业:1.课下算一算你们学习小组的平均身高。
2.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哪里还用到了平均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着简明扼要和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及适应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1.2.2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和讨论,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1.2.3情感目标
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2.2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3教学媒体
多媒体、小棒、圆片
3说教学过程
总体说明: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内江师范学院
说课教案
课题《平均数》
系别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2017级9班
姓名李缘录
学号20171240149
指导教师季晓华
2020年4月20日
1说教材
1.1地位、作用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等知识打下基础。
1.3.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能力有限。
2说教学法
2.1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初步形成,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