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14世纪后, 腐败的教会利用基督教为他们的权利扩张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因而对基督教产生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 由于商业经的发展,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 发现了许多的现世生活的乐趣, 对苦行生活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人们意识到1000多年的基督教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苦难也是个悬案。
他们从上帝那里空手而归后, 便返回人间寻找出路。
具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 又怀念起古希腊人的自由生活, 开始像古代人那样追求世俗享乐, 争取个人生活的健全和完美。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整体的艺术特点即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这个时期的雕塑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艺术家们都按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神。
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
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融合成了精心表现人体美、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
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 全身肌肉处在绷紧鼓胀状态, 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的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
其创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们创造了一尊又一尊完美的人体雕像,一次来肯定人多存在,赞美人的力量。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仍取材于《圣经》,但他们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得热爱。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使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
在艺术处理上,雕塑家们以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求实精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的写实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等,使雕塑艺术无论在圆雕还是浮雕方面都达到古典艺术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以完美和规范化为原则,追求对称、协调、均衡、稳重。
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雕塑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而与此同一时间正是中国的明清时期。
中国明清雕塑艺术的制作活动,在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条件下,首先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宗教的、精神的以及奢侈豪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普遍地活跃起来。
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各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两朝跨越了600多年的时间,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因而用于陵墓、寺庙、道观建设的雕塑需求很多,现有大量的实物存世。
明清两代雕塑虽仍沿着古代传统发展,但作品大多面貌单一,式样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创造性和内在生命力。
雕塑创作不复有汉唐时期的雄伟气势,而呈现衰微之势。
皇家的仪卫性大型雕塑缺乏创造,逐渐走向定型。
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以平庸水平者占据大多数。
自宋代,建筑上的装饰逐渐出现了较多的彩绘,元代的建筑构件装饰以木雕或砖雕为多,而这些方法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
由于明代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活跃,世俗性的案头小件雕塑和附着于民居建筑、家具器物上的装饰雕刻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有着突出的成就,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
就总体艺术风格而言,明清时期的宗教雕塑作品多趋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时期的雕塑品各自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关于文艺复兴的雕塑作品,我主要选取了两位著名的雕塑大师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
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在这件作品中,《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
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
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
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多那泰罗文艺复兴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雕刻大师和文艺复兴之父。
他是米开朗基罗以前最杰出的雕刻家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雕塑之父”。
他在1430年左右,用青铜制成的《大卫站在被杀巨人旁边》像,是继古代之后首次创作的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雕像,这尊划时代作品有些使当时的人感到不安,所以数年间没有同样作品出现,其实它并非全裸,还穿着靴子和帽子。
他把大卫表现为削瘦结实的青年,他虽没有希腊雕刻的发达肌肉和运动家的体型,但确依旧传递了古典精神。
同一时期中国的雕塑,主要以宫廷、陵墓、佛像、家具、小工艺品等为主。
以 HYPERLINK "/view/17598.htm" 北京故宫 为代华表,以多种雕刻手法雕造。
华表柱身缠以浮雕龙纹,柱头横贯透雕云朵,顶端为莲瓣石盘上的圆雕“坐吼”,下面围以龙纹栏板和饰有狮子的望柱,整个石华表浑厚挺拔。
御花园钦安殿的龙凤纹御路石、踏垛石以及栏板也都是明代工匠的作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台玉阶雕刻装饰华丽,特别是保和殿后巨大的九龙戏珠御路石是清代宫廷建筑雕刻中的代表作品。
琉璃雕塑作为明清建筑装饰被广为采用。
山西省大同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府前的琉璃九龙壁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于北海的双面起突的九龙壁以及故宫皇极门前的九龙壁,都以龙的变化多姿、色彩的绚丽而著称于世。
山西洪洞县明代的飞虹塔(通高47.31米),塔身内部用青砖砌成,外部以五彩琉璃砖瓦包砌,各层塔身均有丰富的琉璃佛像、菩萨、 HYPERLINK 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花纹,整个塔身色彩斑斓,保存完整。
大型圆雕如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明或清初造)、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及文庙门前洪武(1368~1398)年间的铁狮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明清时期较多的是已经定化的藏传佛教雕塑。
佛教雕塑除继承唐宋以来造像风格而有所变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则融合了西藏□嘛教雕塑样式,还有一些则完全是□嘛雕塑样式。
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里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显著。
小型鎏金铜佛、菩萨像几乎全是□嘛教造像样式。
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3身菩萨像(1383~1391)。
清代的城市工商业进一步走向繁荣,手工业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工艺性雕塑艺术得到了发展,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特征。
在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领域里,宫廷设立专门机构,督促、组织生产,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属铸造等艺术门类都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并出现了我很多优秀的雕刻名家。
尤其是以贵重原材料雕刻的小型作品,如象牙、翡翠、水晶、玉石等,受到了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普遍喜爱。
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
浙江东阳的木雕艺术兴于明代,而清代的当地富豪们更是以细致的建筑装饰引以夸耀,使木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
总的来看,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明清时期虽说在时间上相近,但是社会性质差了很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萌芽,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文化对人的压抑和禁锢,提倡人权和一种人的自我觉醒和再生。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者和艺术大师,他们通过艺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例如那些雕塑艺术也是包含了雕塑师的个人情感,引起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共鸣。
这些雕塑品不仅仅是工艺的美,还是思想的美,也涵盖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因此才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艺术品。
反观中国的明清时期,正是腐朽的封建阶级统治的全盛时期,人民大众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了几千年,皇权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当时的雕塑大多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例如宫殿的装饰,陵墓的装饰,精美的家具装饰等。
雕塑师们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按照官方制定的图样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纵然技术精美,但是没有感情的融入,这样的作品也缺乏了内涵和生动的美,只能称之为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