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宝平院长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韩宝平院长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韩宝平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26日)尊敬的徐处长,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

首先,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对省教育厅高教处徐子敏处长亲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总体部署,我校定于2012年下半年接受评估。

这将是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校“迎评”工作的正式启动。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希望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精神面貌,全力做好迎评各项工作。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我校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重要性开展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是国家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部上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拉开帷幕,截止2008年结束,接受评估的高校共592所。

上一轮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的顺利发展,强化了质量意识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

在经过上一轮“水平评估”之后,为了使新一轮评估更加具有针对性,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避免“一把尺子来衡量”,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教育部对没有参加第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院校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目前,“合格评估”正式启动,预计三年完成,今年评估17所学校,前不久,教育部专家组已完成了对内蒙古赤峰学院的评估工作。

顺利通过合格评估,对我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估是促进我校成为“全面合格”本科院校的重要手段2005年,教育部在同意建立徐州工程学院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在适当的时候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

学校“升本”,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但层次提升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换,更要有办学实力上的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本科院校的水平。

这次评估,是我校升本后首次接受的国家级检阅,不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检阅过去、评价现在、规划未来的难得机遇。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本身,就是我们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国家标准,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和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基本依据。

在“迎评”过程中,我们按照指标体系扎扎实实抓好评建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使我校成为一所“全面合格”的本科院校。

(二)评估是我校提升办学内涵的内在要求评估有利于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总结办学经验。

迎评,为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与发展定位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们可以借助评估,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做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和验收,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教学改革和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

评估有利于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功能不断拓展、目标逐步增多、利益相互交错,难免会影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迎评,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局面,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

评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合格评估立足点是本科教学,着眼点是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本科合格评估最重要的观测点,就是考察高校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做了多少实际工作;通过教学评估,也为学校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提供了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评估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这是因为,评估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类,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导向性,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数量和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顺利通过合格评估,也是我校向教育部专家组宣传自己,向社会展示办学实力的机遇。

“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只有顺利通过评估,才能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目标,向关心我校事业发展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评估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这次“迎评”,也是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是学校贯彻实施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奠基工程。

如果我们能够顺利通过合格评估,学校就会乘势而上,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规定,评估结果将作为今后审批新增专业、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因此,“十二五”末,我校能否在硕士点上有所突破,能否在更为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次评估结果。

评估有利于争取政府的支持。

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学校以极大的支持。

但在办学经费上,与评估指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次合格评估指标将原来的“教学经费”指标改为“经费投入”,就是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负债运行的现状,强调不仅要考察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更为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投入状况,重视政府的办学责任。

因此,有合格评估的引导,则更有利于我们从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评估有利于凝心聚力,促进发展。

在“迎评”过程中,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忘我奉献。

这有利于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我们能上下一条心,全校一盘棋,以评促建,真抓实干,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次评估,能评出我们徐州工程学院奋发向上的高昂士气,评出全校师生员工朝气蓬勃的有为精神。

二、在“迎评”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我校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刚起步时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资源相对匮乏。

但是,近几年来通过全校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事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标志性成果连续突破近年来,我校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连续取得突破。

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遴选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团队”入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造价》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15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同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教学内涵和品质显著提升。

据统计,2007年以来,我校“质量工程”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我省13所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8个项目中,有6项排第二,2项排第三。

今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连续通过了“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省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军事理论课程考核”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学校被列为“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项目学校”;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工科类“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申报6项省级精品教材、6项高等教育教改课题全部获批;9月份,省教育厅公布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我校首次获得一等奖;经过一年的试点与申报,教育部批准我校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这是我校面对激烈的竞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的成果;“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方面革命性的变革,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科学研究。

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30项,横向课题35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9项,市厅级奖励218项。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机械电子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新型工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被评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今年,我们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中,在全省13所同类院校中,我校“科技基地”、“科技成果奖”项目排名第一,“科技经费”、“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咨询经费”排第二。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海外培训工程”和“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四大工程,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333人,博士157人。

有1人被评选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3人被评为二级教授。

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8人。

(四)办学条件逐步改善随着新校区一期、二期工程的顺利完工,我校已有近万名师生顺利入住中心校区。

目前,三期工程已经启动,综合教学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办公楼等将于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届时一座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学校的办学硬件将进一步改善。

在内部建设上,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条件建设。

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统筹规划学校实验室布局,在中心校区专项建设实训中心大楼,使学生的实验条件大大改善,生均仪器设备值已达到合格评估要求。

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实效,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并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维维集团、中建八局等著名企业签署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

三是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理念,努力推进与国内大型企业联合建立现代工程教育中心。

学校还紧紧抓住“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难得机遇,使我校“工程教育实训中心”等10个项目列入资助范围,这必将对提高我校实践教学水平及本学条件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五)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我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全国大学生桥牌比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1项,国家级奖项195项,省级奖项511项。

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我校被省教育厅列为第三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老师们,同志们:学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又地处苏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