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煤质分析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定

最新煤质分析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定


第二讲 煤的化学性质
煤的风化、氧化、热分解、 加氢液化、溶剂提取等
1. 煤的热分解
煤在热分解时能形成不同数量和不 同组成的产物,即胶质状态、粘结、成焦 等,由于煤的结构复杂,极不稳定,在热 分解过程中的分解方式和产品性质受外界 影响,主要愈煤化程度、煤炭组分、加热 方式有关。
1. 煤的热分解
煤的热分解根据加热温度有以下阶段:
(主要含H2),半焦变为高温焦炭,称为半焦转焦 炭阶段。
1. 煤的热分解
煤的热加工分类:
1. 低温干馏(最终温度为500~550℃)主要
产物为初生焦油,制取发动机燃料气和其它 化学产品;
2. 中温干馏(6000~800℃)主要产物为煤气;
3. 高温干馏(950 ~1050℃)主要目的产物为冶
金焦炭。
煤质分析基础知识和一般 规定
一. 煤的物理化学特性
煤是由古代植物残骸经地质作用变化而成的 可燃性生物岩, 其组成和结构非常复杂且极 不均一。由于煤是一种包括有许多有机和无 机物的复杂混合物,所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也极其复杂。
了解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使人们进一步 认识煤、改造煤、合理利用煤。
第一讲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真相对密度随煤化度而变化,以镜质组密度 为例,在煤化度较低时,镜质组密度随煤化度的提高 而减少;但当碳含量约达87%时,镜质组出现最小 值,以后随煤化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1. 煤的相对密度(比重)
煤的视相对密度(视比重):20℃时,煤的质量与
同温度同体积(包括煤的所有孔隙)水的质量之比。它 是计算煤的储量、煤仓设计和运输量、粉碎、燃烧等过 程的指标。
3. 煤的光泽
煤的光泽 是指煤表面的反射能力,通常为全暗
的、半暗的、半亮的、全亮和很亮等。
1. 煤岩组成; 2. 煤化程度; 3. 灰分有关。
煤的光泽影响因素
4. 煤的硬度
煤的硬度:是当用其它较硬的物质刻划的强度,
了解煤的硬度能使人们考虑在采煤时所用机械装置及 推测机械磨损等情况,同时还能事先预测破碎、成型 加工的难易程度。
(主要为CH4和其同系物,不饱和烃、H2、CO2、 CO等),烟煤则经胶质转台转变为半焦,称为胶质 体固化阶段;
5. 500 ~750℃半焦热解,析出大量含氢的气体,为热
解的二次气体,基本不再生成焦油,半焦收缩产生 裂纹,称为半焦收缩阶段;
6. 750 ~1000℃半焦进一步热分解,继续形成少量气体
2. 煤的风化、氧化和自燃
煤在空气中堆放或里地表很近的煤层在受到 大气因素的综合影响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工艺性质等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为风化,也 是氧化,主要是由于煤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被氧化 引起的,其会释放热量,若释放的热量不能及时 释出,在煤层或煤堆中越积越多,煤的温度会越 来越高,促使氧化过程加速。释放更多的热量, 以至达到煤的燃点,造成自燃。
1. 120℃前放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即干燥阶段;
2. 120~200℃放出吸附在小孔中的气体。如CO2,
CO,CH4等为脱吸阶段;
3. 200 ~300℃放出热解水并开始形成气态产物,如
CO2,CO,H2S等,有微量焦油析出,称为开始热 解阶段;
1. 煤的热分解
4. 300 ~550℃大量析出焦油(几乎全部)和气体
煤的相对密度(比重)、颜色、 光泽、硬度、粉碎性、热稳定性等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影响因素
煤的成因因素,即原始物料及其堆积条件; 煤化度或变质程度;煤的灰分、水分和风化程 度。
1. 煤的相对密度(比重)
煤的真相对密度(真比重):20℃时,煤的质量
与同温度同体积(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水的质量之 比。是计算煤层平均质量与研究煤炭性质的一项重要 指标。
2. 煤的风化、氧化和自燃
煤经风化、氧化后,其性质变化:
1. 外观色泽改变; 2. 煤的化学性质变化; 3. 煤的热值变化
煤质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 483-1998
① 煤样
标准内容
② 测定 ③ 方法精密度 ④ 结果表述 ⑤ 符号 ⑥ 基的换算
煤的气孔率:根据煤的真比重和视比重计算得到煤的气
孔率。它与煤的反应性能、强度有一定的关系:气孔率 大的煤其表面积大,反应性能好,但其强度一般较小。
气孔率真 =比 真重 比- 重视比 10重 % 0
1. 煤的相对密度(比重)
煤的堆积比重:20℃时,自由堆积的煤的质量
与同温度同体积(包括煤的所有孔隙和煤块之间 孔隙在内的煤堆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磨碎定律:在研磨成粉时消耗的功(能量)与煤 所产生的新表面积成正比。
测定方法 1.全苏热工研究所法(BTN法) 2.哈特葛罗夫(Hardgrcve)法(哈氏法)
6. 煤的热稳定性
煤的热稳定性是指煤在高温燃烧或气化过程中对 热的稳定程度,即煤块在高温作用下保持原来粒度的 性质。
煤的热稳定性与煤种有关,无烟煤由于其结构致 密,加热时内外温差大,引起膨胀不同而破碎,造成 热稳定性差;褐煤主要因为含水分多,加热过程中水 分大量蒸发使煤容易破碎,其热稳定性也差。
注意,此为自由堆积,而非人为压实,并且 包括煤块间的孔隙,以吨/米3为单位,在设计煤仓、 估算炼焦装煤量和装车重量的情况下使用。
1. 煤的相对密的种类(成因因素); 2. 岩相组成; 3. 煤化度; 4. 矿物质种类和含量; 5. 水分及风化。
2. 煤的颜色
煤的显微硬度:是指煤对坚硬物体压入的对
抗能力,测定原理是在光滑的煤样平面上压入一坚硬 的特殊形状的压力,在煤的表面压出一印痕,后在显 微镜下观察印痕大小,印痕越大,煤的显微硬度越低。 煤的显微硬度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高。
5. 煤的粉碎性(可磨性)
煤被粉碎(研磨成粉)的难易程度通常用煤的可 磨性表示,可磨系数越大则越容易粉碎,使用粉煤的 火电厂和水泥厂常常需要测定煤的可磨性,以便设计 与改进磨煤系统,估计磨煤机产率和耗电率。
一般为黑色、褐色和灰色。煤的颜色和 煤的性质有关,随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变化。 褐煤呈褐色,主要是由于褐煤中含有腐植酸; 烟煤呈黑色;无烟煤呈钢灰色。如果用显微镜 对煤薄片进行观察,可以看出煤的颜色从长焰 煤到焦煤是有规律地变化,但其也受变质程度 和矿物质的不同的影响,如变质深的褐煤呈深 褐色到黑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