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进城送梨①父亲来了几次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
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
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
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
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
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
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
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
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
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
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
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
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
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
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
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
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
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
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
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
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
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
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
”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7.父亲来了几次催“我”回家摘梨,“我”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3分)8.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9.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4分)(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10.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4分)(一)(14分)7.浪费时间,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给分)8.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3分,意思对即可)9.(1)“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2分,意思对即给分)(2)“木然拒绝”“默默”写出了我的醒悟、自责,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现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的父爱。
(2分,能品味出其中一点即可)10.引发读者思考“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
(1分,意思对即给分)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容易忽视。
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厌其烦关心子女,问寒问暖,而子女有时却不领情。
这样很不应该,我们要珍视父母的爱,懂得感恩回报。
(3分,语言通顺1分,联系实际1分,言之有理1分)杂志风波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家。
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
”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
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走!”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
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我打开,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这时郝奶奶对门的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怎么了?”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
爷爷咳了一声说:“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胀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
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望着。
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
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我胆战心惊地打开,但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
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我正想发火,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
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里。
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作者梅贻涵)根据文章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4分)起因经过结果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里面探。
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4分)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4分)(一)(16分)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爷爷看“我”和时异样的情状,从而表现爷爷对“我”的怀疑(不信任)。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神态描写),逼真地描写出“我”突然被爷爷的话揭到短处时的神情,表现出“我”的伤心、痛苦、无奈。
(1)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你以前犯过错误“进去”过了,不能再犯错误了。
参考示例:对“我”: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解甚至伤害,我们应该学会冷静面对,正确处理,尤其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别人最终会理解自己的。
对“郝奶奶”们:对待犯过错误的人,不要采取怀疑、鄙视的态度,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要相信别人能改过自新。
路,在没路的地方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
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
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
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
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
”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
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
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