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首荷花诗

10首荷花诗

10首荷花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赠荷花
唐代: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

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

一旦被慧眼识中。

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

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

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

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

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

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

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

”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唐代: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采莲曲
唐代: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咏同心芙蓉
隋代: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开得鲜艳的荷花预示着吉祥,笔直的立在水面上。

一支孤茎引出一抹绿,两朵花共同分开两抹红。

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

这两朵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况且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白莲
唐代: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了,个性化了。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西洲曲
南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