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景矿芦南+420水平材料暗斜井车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分解

新景矿芦南+420水平材料暗斜井车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分解

新景矿芦南分区+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概况1、工程名称:+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

2、地点:+420水平材料暗斜井。

3、用途及性质:为了+420水平材料暗斜井形成运输系统,为+420水平材料暗斜井施工运输工作做准备。

4、编制措施的必要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特编制此措施。

5、编制依据:依据图纸+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S106071-121-02。

第二节、工程组成部分+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经项目部决定由553队施工,预计1月下旬开工。

+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设计总长103.051m,其中工程段:1-1断面设计长18.186m;2-2断面设计长84.865m,都以4‰坡度施工。

+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断面规格尺寸、坡度详见附图。

第二章地质相对位置及水文地质概况+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地表位于芦湖南风井及芦湖沟以东,大柳脑以南,大西脑村及小老虎沟以西,马圈脑村及小钱岭以北,属山坡山梁沟谷地段。

由于巷道相应地表位置处于山体位置,无任何建筑物,所以对巷道施工无影响。

根据芦南分区+420水平材料暗斜井及+420水平轨道巷已施工巷道岩层地质资料分析,巷道所穿岩层(预计)主要是15#煤7m、石灰岩4.7m。

预计该巷道施工所穿越15#煤无断层、褶曲、陷落柱等地质构造。

+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开口位于+420水平轨道巷中,以4‰坡度施工,穿15#煤,预计巷道顶板位置往上垂直距离3m为15#煤(即巷道底板在15#煤底板上),且+420水平材料暗斜井下部材料车场与北回风大巷交叉。

巷道原设计支护形式不能满足支护要求,因此,为确保施工安全,经与矿方商定修改支护形式为锚网及支设29U金属型棚。

当巷道施工至顶板以上10m为岩石时,7.2m锚索锚固到顶板稳定的坚硬岩层中1m 时,2-2断面修改为2'-2'断面。

本面地表为山坡沟谷地形,地面周边小老虎沟为一季节性河流,且盖山厚度较大(大于450米),上覆回风井及场面布置保护煤柱,8#煤部分开采、预计地表水对工作面正常掘进无直接影响。

只是在雨季,由于地表水的积聚下渗各含水层(砂岩层、石灰岩层)充水性增强,有可能会出现局部淋头水或水洇顶板现象,届时需加强观测。

本工作面预计涌水量为1.5~5.0 m³/h。

根据芦南分区+420水平材料暗斜井及+420水平轨道巷已施工段实测瓦斯情况分析,预计该巷掘进中瓦斯正常涌出量预计为0.73m³/min,最大涌出量为0.97m³/min。

第三章技术特征第一节岩性探测巷道开口位置在+420水平轨道巷内,围岩以15#煤为主,根据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的要求,开口时必须进行顶板岩性探测,探测后挂管理责任牌板。

采取边施工、边观测,及时对测量的数据加以分析、判断,并把测量的结果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去,从而不断修改设计、补充措施、指导施工。

一、1、探测方式(1)打眼取芯探测工作由项目部地质技术员指导施工队组完成,探测资料及时报送公司地测部门(2)巷道开口位置,项目部队组施工取芯探孔,取芯探测孔深度必须大于设计锚索长度2米,但孔深不得小于5米。

在巷道顶板悬挂一块岩性探测牌板,并在探孔处用红油漆做好标记。

(3)巷道掘进顶板遇构造顶板破碎时,取芯钻孔间距应缩小一半。

2、顶板岩性探测:(1)巷道每掘30米时,由队组技术员负责对顶板进行探测一次,非取芯探测孔深应大于设计锚索长度0.5米以上。

在巷道顶板悬挂一块岩性探测牌板,并在探孔处用红油漆做好标记。

(2)每个牌板上注明:探测孔编号、岩性探测情况及观测人、观测时间。

(3)非取芯钻孔探出顶板岩性厚度在0.2米以上的应单独分层;有煤线或顶板破碎地段的厚度、层位要重点描述记录。

如发现顶板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应及时通知公司地质部门进行鉴定或补探。

(4)巷道掘进顶板岩性变化较大或遇构造,顶板破碎时,钻孔间距应缩短至10-30米一个。

(5)顶板观测时,发现顶板压力显现、岩性变化较大时,必须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根据探测情况及时汇报公司技术部门。

(6)、探测眼不得用做锚索或锚杆眼,喷浆时用木塞堵好眼孔,探测眼不得喷浆封闭,要用红漆做出明显标记。

根据探测情况及时汇报公司报送公司地测部门和井巷部门,确保锚索锚固在稳定硬岩层中。

二、数据处理1、每次进行顶板岩性探测后,必须将探测结果及时上岩性探测管理台帐,并在月末汇总填写顶板岩性探测报表,由地质专职技术员负责上报地测部门和井巷部门;每周对巷道岩性探测情况进行一次分析总结,研究确定巷道的支护参数是否科学合理。

2、顶板岩性探测资料由地测大队分管技术的科长进行初步审查分析,分管副总工程师作出最终审查意见。

第二节支护参数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1、巷道断面形状、规格尺寸:支设可缩性29U型金属棚,支棚的规格如下:1-1断面,净宽3000mm,净高3340mm,棚距800mm。

2-2断面,净宽4800mm,净高4040mm,棚距800mm,用1000mm×200mm×70mm长的砼背板花背,木破板勾盘接顶,并用C20混凝土对29U型金属棚进行封闭,封闭厚度不小于50mm。

2'-2'断面采用锚网喷支护。

顶、帮锚杆均采用Φ20×2400mm的螺纹钢树脂锚杆,间排距为700mm×700mm。

锚索采用Φ17.8×7200mm钢绞线,间距1500mm,排距1600mm。

顶部锚固剂:采用MSCK23/60超快速树脂药卷,每孔一卷。

帮部锚固剂:采用MSCK28/60超快速树脂药卷,每孔一卷;托板:采用150×150×10mm,中孔Φ22mm的钢托板。

锚杆布置形式为矩形布置。

锚索托梁:L=500mm 14#槽钢锚索垫片:100×100×10mm 中孔φ20mm铁板锚索药卷:φ23×1200mm MSCK23/100树脂药卷锚具:KM18 单孔锚具钢筋网:采用Φ6mm钢筋,网孔为100×100mm,规格为4000×900mm,喷厚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为C20,水泥标号为P042.5,砂为中粒黄砂,石子粒径5—10mm混凝土配合比为1:2.2:2.2(重量比),速凝剂掺量为水泥重量的4%。

2、巷道布置及断面图:见附图。

3、开口、丁字口的支护在开口处前后五米范围采用L=2400mm11#工字钢做托梁,平行巷道进行支设,悬吊棚梁,用φ21.6×7200mm锚索加强支护。

(见附图)交叉点处安设矿压观测站,定期进行观测。

第三节施工工艺从+420水平轨道巷开口,施工完碹岔段开始套棚,套支29U型棚时,先将柱窝挖好,搭设工作平台,然后将棚腿竖起抬入挖好的柱窝内,将棚腿固定住。

(套支第一架时要用托钩固定牢靠,支起第二架后,要开始上拉钩、抗钩和撑木,前三架支设起后,开始上砼背板。

)支棚后最大空顶距不超过0.4m。

最后喷浆。

1、支棚顺序:临时支护→挖柱窝→立腿→上梁→上卡缆→拧紧螺丝,然后上拉钩、撑木,构顶盘帮→防崩棚措施。

2、临时支护支棚时采用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前探梁不少于(1-1断面3根,2-2断面5根);前探梁采用不小于22kg/m钢轨制作,长度不小于3m,间距0.6 m:当二牛背岩层松软破碎,使用Φ38管钎配合前探梁作为超前支护。

管钎长度不小于2.5m,间距0.6m。

锚喷支护时采用内注式单体液压柱进行临时支护(2'-2'断面)。

(1)穿前探梁穿前探梁进行临时支护的具体方法如下:每次放炮后,由两名有经验的老工人,一人监护,一人用长撬棍在选择好退路的前提下,站在永久支护下由外向里,从上向下对活矸、危岩进行处理。

采净活矸、危岩后,在距离正前的3架棚梁上固定好吊卡(或锚链),将前探梁从吊卡(或锚链)内穿入。

然后,两人抬着前探梁的前端,一人从后用大锤敲打,直至前端紧顶茬岩底,紧固吊卡(或锚链)。

二次进行敲帮问顶后,人员站立在架板,从前探梁开始往上使用破板勾顶,破板施工采用“井字形”方法。

(2)穿管钎若有必要穿管钎,按照提前打好的眼位布置管钎。

使用风钻打眼,管钎从迎头的第一架棚梁上穿过,一端插入钻眼内(管钎插入钻眼时,必须在管钎后端用大锤往里敲并楔紧),一端搭压在迎头的第一架棚梁上,将管钎插入不少于2.0m深,尾部露出0.5m,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

(3)单体液压支柱DN22-250/90单体液压支柱4根并排支设。

另准备4根备用,共计8根。

巷道使用穿鞋戴帽内注式单体液压柱进行临时支护,柱距不大于1m,柱帽规格不小于1200×200×120mm的方木。

施工过程中如巷道底板松软必须穿完整料石鞋(400×宽300×高200mm)。

永久支护必须紧跟掘进头。

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的最大距离为0.8m,取岩巷爆破一次最大限度进1.5m,柱帽后端与最后一排锚杆的距离为0.4m,柱帽前方空顶距为0.3m。

最大空顶距离为0.4m,超过0.4m,不足0.8m时,采用单体锚杆进行临时支护。

最大空帮高度为1.2m,上帮紧跟茬岩底,空帮距离不得超过15m。

(4)单体液压支柱的使用方法:⑴、支柱应垂直于顶、底板并要“穿鞋戴帽”(柱帽用1200×200×120mm方木或符合上述尺寸的整根道木),使支柱处于垂直受力状态,不易推倒。

⑵、应将支柱卸载阀朝向岩壁一侧,成一定角度(便于卸载手阀操作),以保证撤柱安全。

⑶、支柱与其他机械应有适当的距离,以免撞倒支柱或撞坏油缸、手把体和阀体。

⑷、使用中的支柱,活柱升高量已低于最小安全回柱高度时,应及时回撤,并用高度合适的其他型号支柱替下,以免造成“死柱”。

万一支柱被压成“死柱”,只能采取挑顶或卧底的方法取下,不允许炮崩、锤砸。

⑸、支柱回柱时,根据工作面条件可采取近距离卸载或远距离卸载两种方式。

⑹、拒绝禁止用锤、镐等金属物体猛力敲砸支柱任何部位,以免损坏支柱。

⑺、回撤下来的支柱,应顶盖朝上靠放。

不准随地横放,以免水和煤粉进入支柱内腔和锈蚀表面。

⑻、因工作面粉尘大,故除了顶盖、加长帽,其它零部件不允许在工作面拆装。

⑼、支柱在运输过程中应轻装轻卸,不准随意摔砸。

⑽、敲帮问顶时必须使用2m以上的长柄专用撬棍,从外往里,从上至下进行,先清理活矸围岩,清理时必须用撬棍敲击顶板或两帮,若回声发闷、发空,则表明围岩为活矸,必须认真清理,清理不下来则必须打设临时支护并及时打设永久支护。

附:临时支护示意图3、套(支)棚支棚前必须搭设牢固的工作平台,用直径不小于180mm的优质圆木,搭在特制的专用架腿上,每头搭出长度不小于200mm用厚度不小于60mm的架板满铺,并用双股8#铅丝将其与圆木绑扎牢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