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

在临床上治疗菊酯类中毒时,也发现一些名曰低毒的农药中毒时出现较严重症状,仍认为是药物毒性大或患者敏感,根本没考虑到其溶剂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今天看到CDC中毒控制中心谢立璟张轰顺2位的文章<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溶剂是帮凶>,茅塞顿开.这里介绍给大家,相信一定会有帮助的.敌杀死、保得、灭百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目前的应用量仅次于有机磷杀虫剂。

但近年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毒事件发生得较为频繁,应引起人们注意。

在处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时我们发现,在这些杀虫剂中,虽然多数品种的毒性为低毒或中等毒,且产品中的菊酯类杀虫剂的含量也很低,多数在 2.5%~5%,但此类杀虫剂中毒患者的临床病情却表现得比较严重。

另外,许多毒理学研究表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很小,但临床中毒者的皮肤和眼睛刺激性却很明显。

例如2.5%溴氰菊酯乳油,纯品经口、皮肤进入体内,毒性均不是很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278mg/kg,经皮LD50在2000mg/kg以上,无皮肤刺激性,对眼睛轻度刺激。

但临床上个别患者仅口服10ml左右,就可出现昏迷,皮肤和眼睛刺激症状也非常严重。

从我们在有关管理部门得到的材料和从农药厂家了解的情况中发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乳油制剂的比例很大。

这类溶剂的成分主要是甲苯和二甲苯,其中二甲苯占绝大多数。

溶剂成分含量可占到乳油制剂总含量的80%以上,而且现今我国农药标签上又未规定必须标明溶剂成分。

例如2.5%溴氰菊酯乳油,二甲苯比例高达80%以上。

二甲苯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黏膜有刺激作用,有报道说,口服10ml就可致人死亡。

其口服中毒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毒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兴奋或酒醉状态、嗜睡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抽搐、昏迷。

目前我国菊酯类杀虫剂还是以乳油制剂最常使用。

因此,我们建议医务人员在临床遇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患者时,除了应注意到菊酯本身的毒性,还应该注意溶剂中毒的可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中心谢立璟张宏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常见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呋喃丹、西维因、叶蝉散及以“威”字结尾的灭多威、涕灭威等。

多为中等毒或低毒,个别如呋喃丹、灭多威为高毒。

本类农药为可逆性ChE抑制剂,与ChE结合后抑制其活性,但所形成的氨基甲酰化ChE快速水解而自动复能,不存在老化的问题。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有机磷中毒相似,但潜伏期短、毒性发作快,症状较相等程度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轻。

特效解毒剂为阿托品,使用剂量应比有机磷农药中毒小,经口中毒单次用量为:轻度中毒-1-2mg,中度2-3mg,重度3-5mg;重复用药间隔时间为:轻度-30min,中度15-30min,重度10-15min。

轻、中度可肌注给药,且不需阿托品化,重度必须静脉注射,酌情给予阿托品化,但病情好转即应减量和延长间隔时间,禁盲目大量给药,以免阿托品过量中毒。

维持量为:轻、中度中毒每4-6h 0.5-1mg,重度中毒每2-4h给1-2mg,大部分维持24h即可,一般不超过48h。

一般禁用肟类复能剂,因肟类与氨基甲酰化ChE结合后,反而防碍其自动水解活化。

国内有呋喃丹、西维因、与兹克威中毒,经用阿托品治疗中毒症状缓解,加用解磷定或氯磷定后死亡的教训。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模仿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一类农药,我国目前使用十分广泛。

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溴氰菊酯(敌杀死、凯素灵)、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来福灵)、氯氰菊酯(兴棉宝、灭百可)、氯菊酯(安棉定)、氟戊酸菊酯(保好鸿)等,急性中毒以前三者最多见。

本类农药属中等毒性,大鼠经口LD50>50 mg/kg,但个别为高毒,且可被某些载体增毒。

中毒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它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钠离子通道。

也有人认为它可抑制中枢的GABA受体,增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本类农药经口中毒潜伏期10min至1h,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流涎、多汗、口唇及肢体麻木、肌束震颤,重者则昏迷、抽搐,个别有肺水肿。

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注意与有机磷农药鉴别(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必要时作血、尿毒物分析。

目前无满意的特效解毒药,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动物试验中发现麦酚生(mephensin)、舒筋灵(methocarbamol)、贝克洛芬(beclofen)、葛根素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治疗除用安定类或巴比妥类控制抽搐外,可试用葛根素(天保康)静脉滴注,每次5mg/kg,每2-4h重复一次,24h不宜大于20mg/kg;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1-2次,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阿托品只能用于控制流涎和出汗等对症治疗,每次0.5-1mg肌注,合并肺水肿者可用至每次2mg,控制症状即可。

切忌以阿托品作抗毒治疗追求阿托品化,否则将加重抽搐,促进死亡,国内已有拟菊酯类中毒误用大剂量阿托品致死的报道。

但对混配有机磷农药中毒者,需按有机磷农药中毒进行治疗。

沙蚕毒素类农药沙蚕毒素类农药常见的有:杀虫双、杀虫丹、杀虫环、杀虫磺等,属中等毒性。

其中毒机制主要是竞争性占据ACh受体,其-S-OH基与受体的-SH基结合形成二硫键,阻断突触传导,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与l-筒箭毒类似。

并与体内很多含-SH基酶结合而影响其功能,是为巯基络合剂作为解毒治疗的药理基础。

此外有轻度抗胆碱酯酶活性,可兴奋M受体。

经口中毒潜伏期短,约10min至1h。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昏、眼花、心悸、乏力、出汗、流涎、肌颤和恶心、呕吐、腹痛,重者烦躁不安、全身肌肉抽动、抽搐、昏迷、瞳孔缩小,死于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

解毒治疗为及早应用阿托品与巯基络合剂。

阿托品使用小剂量,轻度中毒0.5-1.5mg肌注,每1-4h一次,不需阿托品化;重度中毒2-3mg肌注或静注,每0.25-1h一次,好转后减为1mg,每8-12h一次,维持2-3d。

二巯基丙磺酸钠用法为:轻、中度中毒0.25g肌注,每6h一次,用药1d;重度中毒首次静注,剂量不变,其后仍为肌注,第二日用2-3次即可。

甲脒类杀虫剂甲脒类杀虫剂常见的有:杀虫脒、单甲脒、双甲脒、双虫脒等,属中等毒性。

中毒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明了:1. 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2. 其苯胺类代谢产物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化学性膀胱炎;3. 直接损伤心脏,造成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4. 轻度氧化-磷酸化断偶联作用,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等。

经口中毒潜伏期约0.5-1h。

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眩晕、视物模糊、步态不稳、肌肉震颤、抽搐、嗜睡及昏迷,以嗜睡比较突出)、紫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出血性膀胱炎较为突出,心血管损害也很常见(血压升高或降低、心肌损害、心律不齐),个别可出现心原性猝死或肺水肿。

解毒主要应用亚甲蓝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剂量1-2mg/kg,加于25-50%葡萄糖20-40ml 中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2h左右重复用药,直至紫绀消失、高铁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维生素C 可辅助应用。

此外,碱化血液(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有助于解毒治疗。

拟除虫菊酯类(pyrethroide insectides)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由人工合成的新型杀虫剂,对光、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失效。

常用品种有溴氰菊酯(常用剂型有2.5%乳剂——敌杀死、3%颗粒剂—凯素灵)、氯氰菊酯(兴棉宝、灭百可、安绿宝)、戊酸氰酯(速灭杀丁)、二氯苯醚菊酯,氟氯氰菊酯等。

这类农药的特点是对农业害虫杀灭力大,而对人畜毒性很低。

可经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吸收中毒。

病理机制拟除虫菊酯类化学结构大体由有机酸和醇两部分,依据是否含氰取代基可分为两型,工型不含氰基(如氯菊酯),Ⅱ型含氰基(如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目前使用者以Ⅱ型居多。

按分子几何构型的不同,有/顷式和反式异构体,并且还有右旋、左旋和消旋旋光性的区分。

不同的功能基团和不同的异构体在毒理和代谢方面均有差异,含氰基者毒性较不含氰取代基者大,中毒的临床表现也略有差异。

本类杀虫剂绝大多数为具高沸点的黄色或黄褐色油状液体,也有的为无色无味固体结晶,均属脂溶性,分子极性小,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故市售产品多制成乳油。

大多不易挥发,蒸气压低,在水和空气中不易扩散,在酸性介质中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

拟除虫菊酯类在哺乳动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出均非常快。

用杀灭菊酯给鼠类经口染毒(8mg/kg)1h后血浓度即达高峰,24h降至峰浓度的3%以下;狗经口摄入C标记的杀灭菊酯(1.7mg/kg),2h达血浓度高峰,24h降至4%以下,48h难以测出。

法国志愿者口服C标记的溴氰菊酯,48h后从体内完全清除。

吸收后在体内经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被水解、氧化和结合。

降解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酯酶将其分解为醇和酸两大部分,后者以游离酸与葡萄糖醛酸、甘氨酸及硫酸等结合排出。

醇的部分可被氧化,含氰基者氰基的排出比较缓慢,最终以硫氰酸盐排出。

一般顺式异构体以氧化为主,反式异构体则以酯解为主,含氰基者顺式异构体的代谢及排出较反式异构体及不含氰基者为慢,毒性也较大。

代谢降解后一般均解除了毒性,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抑制物通常可增加其毒性,但目前已研究者仅限于应用较多的少数品种。

致毒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细胞膜功能和干扰钠离子通道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具体作用方式的解释有:作用于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导致钠离子通道的m闸门关闭延迟,去极化延长,保持小量钠离子内流,形成去极化后电位及重复去极化;和神经细胞膜受体结合,改变膜的三维结构,导致膜的通透性改变;溶于神经细胞膜的类脂中,修饰膜的离子通道;抑制Na-k-ATP酶、Ca-Na/-ATP酶,造成膜内外离子转运平衡失调,持续的重复发放神经冲动,使膜内离子梯度衰减,最终引起神经传导阻滞。

此外,尚有人认为它可抑制中枢神经细胞膜的Y-氨基丁酸受体,使该介质失去对脑的抑制功能,使脑的兴奋性相对增高。

国内曾报道了3例急性溴氰菊酯中毒者,脑脊液中7-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动物实验中,尚发现中毒动物细胞第二信使之一的兴奋性递质环鸟苷酸(c-GMP)升高。

国内用杀灭菊酯对大鼠急性染毒后,脑电图检查示大脑皮层活动先兴奋后抑制,而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进入兴奋期的时间逐步提前,也较快转入抑制状态。

这些研究对先为中枢兴奋抽搐、其后转为中枢抑制的全身中毒征象,提供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基础。

对皮肤、粘膜污染的局部,本类杀虫剂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损害。

除接触毒害外,尚有可能引起局部迟发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生产性中毒潜伏期短者1h,长者可达24h,平均约6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