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宏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讨
● 需要认真分析数学内容的特点,分析教科书上的内容,找 出学习该数学内容时可直接和顺利完成的教育任务。
③需要对教学目标适当划分层次。 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程度、不同的水平。
④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拟定教学目标。 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适应班级之间的差异。
(3)预设教学目标的调整方案。 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多思考可能的调整方案。 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 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
(1)以学生的活动经验、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为基础,依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
(2)教学过程,科学、合理。 ● 教学程序合理,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与应用过程; ● 科学分配时间,有效利用40分钟。
主要用于低年级,教学生用示意图画求相 差数、较大数、较小数。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6
原来有多少个 ?
7+5=12(个)
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6,呈现了 通过画图来辅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这里,画图既反映了学 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又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为什么要分析教材?
教材分析的目的。 1、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进行知识的 信息转化,实现知识由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转化; 2、将教学知识点放到教材乃至数学知识系统中 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认清 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和从横联系,以达到教学系 统整体优化。 3、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等隐蔽因素, 以便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充分考虑,并在教学过程 中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年龄 特点,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 助示意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 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 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示意图
“涂一涂、画一画”上小学数学中画图的雏形, 也就是第一个画图策略——示意图
亮点 问题或败笔 巧妙的处理 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见解 学习心得
教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
一、教材是什么?
简单的说,小学数学教材就是小学数学教科书,即课 本。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 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师生教与 学的中介。要能把数学教材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 法等教育功能开发出来,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教师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 课堂活动广泛、有效。 组织形式适当;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有计划有步骤展开。
2.实施。
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既要遵循教案,又不能拘泥于教案。
★心中时刻清楚目标是什么? 心中时刻明确学生现在“何处”?
● 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实施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进程中, ①准确识别学生的先前知识是否具备,学生的理解是否
(1)用好教科书 “教教材” —— “用教材” —— “用好教材”
① 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 ● 变静为动,为学生提供具有生动情境的数学内容。 ● 进行教学法的再加工,“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
②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科书内容, 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
★ 把握教科书内容的突出变化。
四、怎样分析教材?
课时教材分析:主要包括地位、作用和编排意图 两部分。
分析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就是分析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明确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那些知 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知识将对后续 学习知识有什么作用。【分析知识的地位和作 用是为了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教学的起点】
四、怎样分析教材?
课时教材分析:主要包括地位、作用和编排 意图两部分。
二、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内容
● 课堂教学内容承载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 课堂教学内容
来自教科书, 来自现实生活, 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 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内容资源。 力求每节课都组织丰富、生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2.合理确定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 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 要合理安排顺序。
摆
画
小雪: 小华: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二)”的例4
你知道了 什么?
这二是班一比班一的班。多得3面。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二班得了多少面?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二班得了多少面?
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 一班多得了3面,解答正确。
明确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内函; 挖掘教育因素; 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关注过程性,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挖掘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数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 合理组合文本的与现实的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让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现实、有意义,充 满思考、探索,体现时代特点。
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好的发展!
(4)分解目标,步步落实。 课时目标,通过若干活动、若干教学环节达成。 每项活动、每个环节目标落实→课时目标达成。
●分解课时目标。 把课时目标分解为更具体、更易操作的环节目标或子目标。 从知识技能目标入手分解课时目标。 由此,进一步考虑相应的过程性目标。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引领作用。
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明确教学什么,怎 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同时明确通过教学 应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达到什么要 求;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 方法等。
画图策略
画图之所以说是解决问题时最常用的策略。 因为通过画图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 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 解题的思路。
哦,我知道了,应 该用减法计算。
口答:三班得了( 8 )面。
1、 有5个, 有8个, 比
①
②
5个
少几个?
8- 5= 3 (个)
?个
8个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向学生呈现纯文 字的例题,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激起学 生画图的欲望。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画草图,让 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用画图来表达题意,并通过 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画出的示意图,使学生 感受到画图能清楚地理解题意。 然后借助示 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列式解答后,要再结合算式和图说说解题思路。
全套教材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 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掌握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 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 和作用。
四、怎样分析教材?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几个单元进行编排,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学的 重点,哪些知识是教学的难点等。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分几个 层次来编排?分几个例题来教学?每个例题教学的 重点是什么?例题与例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 例题是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目标的规划设定,由侧重于知识与 技能目标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并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 和学习奠定基础。
2.如何规划设定课堂教学目标
(1)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课时的 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 学的整体任务。
有助于达成目标。 ②及时洞察课堂变化,善于捕捉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③即时评估,多鼓励,注意发展性评价。 ④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⑤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不仅关注学会,更要关注会学。
● 付诸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控制教学程序。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取舍教学程序。
(2)控制教学节奏。 控制语言节奏; 控制教学内容节奏; 控制教学时间。
二、为什么要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的意义。 1、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定教学计 划的基础; 2、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 前提; 3、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4、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深对教育理论理 解的必由之路; 5、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逐步达到驾驭教 材的重要途径。
三、分析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知识体系。 3、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四、怎样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一般可以按全套、全册、单元、课时 等层次进行,通常采取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的 分析。分析中要注意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具 体的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四、怎样分析教材?
教育目的 —— 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
承上启下
钻研学习《标准(2011年版)》,认真分析研究教材, 了解、分析学生。
● 不是简单机械列出四个方面的目标, 提出的各项目标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 力求体现《标准(2011年版)》中的新观念、新要求。
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下面,我们就分别看一下示意图、线段 图和直观图。
斯蒂恩曾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 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
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 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是 以文字叙述出现的,而纯文字的问题在语言表 述上比较简洁,枯燥乏味,以至使小学生常常 读不懂题目意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教的活动过程,又包 含学生学的活动过程。
1.设计。
● 着力点,是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