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人与外界环境不停地交换着物质和能量,这种交换 过程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据研究,人一生中大约要和外界交换的120倍身体重 量的物质,其中蛋白质约1.6吨,脂肪约1吨,糖类 约10吨,水约50吨(人体重量的75%是水分)。
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的同时,又
不停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无序的能量。只有在自
BG
5
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自然灾害
适应生存 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 环境舒适 环境欣赏
BG
6
五大环境问题
➢ 自然灾害


➢ 生态破坏

➢ 资源耗竭


➢ 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BG
7
◆ 自然灾、宇宙射线
地质灾害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 会生态属性。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 生态适应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 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 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
化)。
BG
19
9.2 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 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 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 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
效和合理的。如果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
环境的和谐平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
自身的安全。
BG
4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渔 猎 文 明
农 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后 工 业 文 明
矛盾伴随发 展全过程
和谐程度提高
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 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 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
人口数。
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
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
BG
24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 一、地域的开放程度 二、时间规定性 三、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四、生活水平的高低 五、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六、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 七、承载人口的基础。


3.环境健康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 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2.环境安全
过去: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 成的环境灾害。目前:大量人为的环境灾害。
1.适应生存
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BG
15
9.2 适应生存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异 等方式产生与与环境有利的关系过 程。
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 层次。
基本要求是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 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应。
BG
16
9.2 适应生存
生态学中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 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 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 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只能够使多数人维 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 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都很缓慢;人类向 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 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存的状态。
BG
20
适应生存
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
人均耕地减少
人均粮食减少

人口剧增
废弃物增加


资源耗竭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
度主要有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
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
指标。
BG
23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 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 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 人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BG
1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主要内容: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9.2 适应生存
9.3 环境安全
9.4 环境健康
9.5 环境舒适
9.6 环境欣赏
BG
2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BG
3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作用于环境
适应的结果:形成各种生存特征(手段),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一方面可以免受环境不 利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的 从其环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 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延续。
BG
17
9.2 适应生存
环境学中的生态适应是指
人与环境的协调过程
也可指
协调过程的结果

BG
18
9.2 适应生存
以 适
能源危机

生态破坏
矿产资源危机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
森林锐减
沙漠化和荒B漠G 化
21
适应生存的量度
量度背景 量度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极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
BG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 社会支持条件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资源平衡分析法 数学规划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22
9.2 适应生存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 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 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 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 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适环 环 应境 境 生安 健 存全 康
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66亿人口的生存现状 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
环环 境境 舒欣 适赏
和谐度增加
BG
14
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

与 环
5.环境欣赏
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满足, 精神需求成为主要内容。


4.环境舒适
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火山、地震、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BG
8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BG
9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BG
10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BG
11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的结果 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被大大地放大了
BG
12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威胁人类生存 限制人类发展 侵害人体健康 危及人类安全
BG
13
人与环境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