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人物简介
3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 •2.2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 •2.3城市意象五元素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目录
4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1952-1953年 《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调查》 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
凯文•林奇(1918-1984) 美国人 从小家境富裕,曾就 读于美国的一流中学。
赖特的学生,受赖特、刘易 斯.芒福德影响大,麻省理工 大学规划教授。
花费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 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 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1960年 出版他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的 著作——《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城市意象五要素 天安门——北京
三 城市意象理论评析
•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给我们最大的冲击, 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主观感受的巨大影响力。
• 凯文•林奇在本书中的一大重要概念就是城市环境的“可读性”。在保证实用 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城市环境还应该有能力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这从 某种意义上批评了当时一些城市热衷推行的“城市更新运动“,因为城市 “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他们一遍遍地修饰, 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像上他们常常缺乏特征”。此外,通过对城市环境五 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分析,凯文•林奇一一解 释了城市元素对于市民心理的重要影响。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6
•2.2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凯文•林奇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 识别性 结构 意义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2 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7
识别性:
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和特点
结构
主要指物体所在的空间特征和特点
意义
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1954年
《城市的形式》
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
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1959年
结合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的“城市形象性”调查分
析,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市民调查和实施体验的方法,
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
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设计
……
xx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
主讲:xx
1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
城市意象理论
+ 一 凯文•林奇 人物简介
+ 二 城市意象理论内涵
+ 三 城市意象理论评析
目录
Contents
2
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人物简介
高速铁路桥构成的边界
水体与城市构成的边界
区域
中等或 较大的地段, 这是一种二 维的面状空 间要素,人 对其意识有 一种进入 “内部”的 体验。一个 区域应该有 共同的形态 特征和使用 功能,并与 其它区域有 明显的区别。
城市意象五要素
区域
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 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 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 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五要素 城市景观节点
标识
•
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
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
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
明确而确定的具体对象,如山
丘、高大的建筑物、构筑物等。
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西
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标志可
以再城市中或一定范围Biblioteka 作为一种方位感导向,是城市结构
的一种暗示。它是形成城市形
象和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对
将景观联系起来道路具有连续性
给人一种方向感
边缘
城市意象五要素
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形要素,“边”常有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 围墙所构成。
边缘
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 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某种不 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
• 城市中可以称之为路径的元素有两类,即交通联系的 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
• 路径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本要素,其他要素都沿着路 径展开。所以,在城市形象建立中,路径站主要地位。
城市意象五要素
人行道 各种车道
路径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 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 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 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 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城市商业区
城市生活区
节点
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节点也 被称为城市的“核”。
城市意象五要素
节点
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 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 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 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 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 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 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 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 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 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 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 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 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5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其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 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性、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
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来认识城市,城市 设计应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和可认 知性。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 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
•2.3城市意象五元素
凯文•林奇指出:构成市民心理形象一般用五个元素, 即路径、边缘、区域、点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3 城市意象五要素
11
路径
• 观察者习惯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可以是大街、步行 道、公路、铁路和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 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它 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于它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