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桃花源记》优秀教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

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

(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

(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确:Secord、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合作探究
1、渔人再寻桃花源,找到了没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2、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f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五、拓展延伸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五读)。

3、全班齐背(六读)。

六、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七、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