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授课教案第一部分外科学总论教案一、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二、授课学时:共27学时三、授课类型理论课四、标本教具(一)多媒体课件(二)挂图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发展简史。
2、怎样学习外科学二、教学重点1、外科学的来源及发展2、外科学研究的五大内容: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肠梗阻,门脉高压,甲亢等)3、外科学发展简史,重点介绍近代突破手术疼痛,感染,抗菌,失血问题4、我国外科学成就及新进展三、教学难点怎样学习外科学①一切为病人着想,在为病人服务中学习②学习和处理服务与学习、目的与手段、局部与整体的关系③培养时间观念,集体观念,无菌观念④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⑤加强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四、教学步骤(40分钟)1. 外科学发展简史2. 外科学研究的内容3.学习外科学的方法五、课后复习外科学发展史及外科学研究的内容第二章、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自学内容第三章无菌术(ASEPSIS)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树立无菌概念2、掌握无菌术及灭菌、消毒三概念3、熟悉外科手术所应包括的无菌术内容4、掌握手术人员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方法5、学会对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粘膜)消毒和铺无菌巾6、掌握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7、了解手术室的管理二、教学重点1、无菌术概念,无菌术在临床医学,尤其在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性。
2、无菌术组成:灭菌法、消毒法、无菌操作原则和管理制度。
3、外科手术常涉及的无菌术内容:Ⅰ: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与消毒方法Ⅱ: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Ⅲ: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粘膜)消毒与铺巾Ⅳ: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三、教学难点1、无菌术的组成2、外科手术常涉及的无菌术内容四、教学步骤1、无菌术的概念(2分钟)2、无菌术的组成及无菌技术(10分钟)3、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10分钟)4、手术人员及患者的无菌技术(10分钟)5、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5分钟)6、课后小结(3分钟)外科手术中的无菌原则五、课后复习1、消毒灭菌的方法有哪些2、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技术第四章外科病人体液失调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外科的重要性2、掌握功能性、非功能性细胞外液等几个基本概念3、熟悉机体自身对体液平衡及酸硷平衡的调节机制及重要性4、掌握临床几种缺水的特点、缺水程度的判断及治疗原则(包括经验治疗和公式计算治疗方法)5、掌握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静脉补钾的基本原则。
熟悉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方法6、了解低钙血症的神经肌肉兴奋性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方法7、熟练掌握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补碱公式的灵活应用及注意事项8、了解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病因、临床表现、处理要点9、掌握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临床综合处理原则二、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和处理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2、休液平衡、酸碱平衡的维持及调节。
3、各种脱水对血容量的影响,临床判断方法4、低钾血症主要临床表现,纠正低钾血症的方法,静脉补钾的原则。
5、高钾血症的危险性及处理方法。
6、酸碱失衡的原因及表现、临床判断方法三、教学难点1、休液平衡、酸碱平衡的维持及调节。
2、酸碱失衡的判断3、水盐电解质及酸硷失衡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四、教学步骤1、人体体液的组成、体液的生理调节、体液及酸硷平衡与外科的重要性(15分钟)2、等渗性、高渗性、低渗性缺水的原因及比较,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和几种补钠方式,用归纳图表的方式列出几种缺水的程度表,便于讲解和记忆。
(20分钟)3、低钾、高钾血症的原因及表现,临床处理原则,(20分钟)4、临床酸碱失衡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实例演示和讲解补碱计算公式和经验公式的灵活应用并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讲授。
(20分钟)5、课后小结(5分钟)(1)、各种脱水的概念(2)、补钾的原则(3)、酸中毒的补碱计算公式和经验公式(4)、以腹膜炎,肠梗阻等为例,扼要说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临床复杂性及综合处理原则。
五.课后复习1、功能性、非功能性细胞外液等几个基本概念2、临床各类脱水的表现及判断、补盐公式及原则3、酸硷失衡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第五章输血自学一、自学目的和要求1、握输血的适应征和途径2、悉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3、解自身输血的作用和目的4、解血液成分制品和血浆增量剂的用途二、自学重点1、输血,包括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各类血制品的输入方法2、输血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三、自学难点输血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四、自学步骤1、结合实际病例学习输血(包括成分输血)的适应症2、各类血制品的输入方法3、重点注意输血的并发症第六章外科休克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休克的微循环及代谢变化,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2、了解休克的分类3、熟练掌握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的监测指标及意义4、掌握抗休克的一般急救措施、治疗要点,血容量的补充和维持。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治要点二、教学重点讲课思路与手段1、休克的病理生理、微循环及代谢的变化以及继发性内脏器官的损害。
2、休克的意义,休克的本质,以及休克的分类。
3、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休克代偿期及休克抑制期与微循环的变化、化谢变化、器官损害特点。
4、休克监测的意义,常用的监测技术,各种指标变化的意义及与各重要脏器损害之间的联系。
5、休克急救的一般措施,特殊措施,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与选用方法,如何改善组织细胞的供血、供氧,如何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6、感染性休克的特点,三、教学难点。
1、休克的微循环及代谢的变化2、休克代偿期及休克抑制期与微循环的变化、化谢变化、器官损害特点。
3、休克监测的各种指标变化的意义4、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与选用方法四、教学步骤1、以病例介绍休克的概念、分类;(8分钟)2、以图标方式介绍休克各期的微循环的变化、化谢变化、器官损害特点;(30分钟)3、休克的监护、处理原则、纠正休克的判断标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与选用方法;(30分钟)4、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冷休克”的概念及特点;(10分钟)5、课后小结;(2分钟)(1)、休克的本质及分类、各期临床表现、处理原则(2)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五、课后复习1、休克的微循环的变化、化谢变化、器官损害特点2、休克的诊断、处理、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与选用方法第七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概念1、了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概念2、熟悉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病基础3、重点了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诊断指标4、了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病机制5、掌握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防治原则(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1、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2、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3、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4、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三)、了解ARDS、应激性溃疡及肝衰竭概念、发病基础及诊治原则二、教学重点1、M0DS概念及演变2、MODS发病基础,3、MODS的发病机制,。
4、MODS的临床表现,5、MODS诊断6、MODS防治原则方面,7、急性肾衰竭(ARF)定义、病因、分类及临床分型。
8、ARF临床表现9、ARF的治疗原则三、教学难点1、MODS的判断2、MODS的预防3、那些原发病可导致MODS4、ARF分期及临床四、教学步骤1、M0DS概念及演变;(5分钟)2、MOD诊断、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阻断病理连锁反应;(25分钟)3、应用线路图形式简单MODS原发病因不同,但最终临床表现相似;(5分钟)4、ARF病因及分类;(5分钟)5、ARF诊断依据、方法和步骤,重点讲述肾前性和肾性ARF的鉴别要点、肾性和肾后性ARF的鉴别要点;(25分钟)6、ARF少尿期和多尿期的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10分钟)7、课后小结;(5分钟)(1)、M0DS的概念、诊断、处理(2)、ARF各期的临床特点、处理要点五、课后复习1、M0DS概念及演变、诊断、治疗2、ARF病因及分类、各期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第八章临床麻醉4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学的范畴,临床麻醉的任务及分类2、了解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掌握麻醉前病人病情判断标准——ASA评分法3、熟悉麻醉前准备事项,掌握常用的麻醉前用药4、掌握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麻醉药的临床药理特点及通用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5、了解肌松药的临床药理特点及注意事项6、熟悉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7、了解麻醉机的基本结构气管内插管术、以及全身麻醉的实施步骤8、掌握局部麻醉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剂量9、掌握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及处理10、掌握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11、熟悉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及分类及适应症,了解其解剖及生理、操作步骤及麻醉管理12、熟悉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13、了解控制降压及全身低温的概念14、了解区域麻醉、神经阻滯以及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生理二、教学重点:1、麻醉概念,临床麻醉的任务,临床麻醉分类。
2、麻醉前准备的内容,麻醉的风险等与ASA病情分级的内在关系3、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全麻药的分类4、静脉麻醉的定义、优点、缺点。
5、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分类及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6、局部麻醉的定义、优点、缺点及种类。
7、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分类、优点、缺点、适应症。
三、教学难点:1、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原则以及常用麻醉前用药(阿托品、鲁米那)的药理特点、常用剂量。
2、吸入麻醉的定义,优点、缺点、常用药物,MAC的概念以及影响吸入麻醉药肺泡浓度的因素。
3、静脉麻醉的常用药物以及通用临床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
4、局部麻醉药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常用局麻药的使用剂量、中毒剂量。
5、局麻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5、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6、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四、教学步骤:1、通过临床麻醉实施图片,以图表法讲解麻醉的概念,临床麻醉的任务、分类;(15分钟)2、麻醉前准备的内容、目的、方法,强调择期手术禁食、禁饮的时间重要性;(25分钟)3、全身麻醉的概念、药物分类及目的、方法、并发症及处理;(30分钟)4、局部麻醉药的药理、使用剂量、中毒剂量,局麻方法;(25分钟)5、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及生理,麻醉方法,常用的麻药,并发症防治;(25分钟)6、麻醉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及麻醉恢复期的检测与管理;(15分钟)7、结合当代医学发展的要求简单介绍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麻醉的定义、目的、适应证及方法;(15分钟)7、课后小结;(10分钟)(1)、麻醉的概念,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内容(2)、全身及局部麻醉的概念、方法、分类,(3)、局麻及椎管内麻醉的常用药物及剂量五、课后复习1、麻醉的分类2、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3、局部麻醉的常用药物及常用局麻方法4、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及生理,方法及并发症防治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复苏的范畴、临床意义以及心脑肺复苏的三个阶段、成功的关键2、掌握心跳停博的早期诊断3、掌握初期复苏的概念及操作方法4、熟悉后期复苏的概念、内容及特殊处理及后期复苏的处理原则5、熟悉脑复苏的意义和处理原则6、自学重症监测治疗二、教学重点:1、复苏、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概念及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怎样提高复苏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