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诗歌鉴赏复习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诗歌鉴赏复习知识》

诗歌鉴赏复习之构建知识体系一.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
诗歌分类(填空题、选择题)
1.按体裁(形式)
古诗:古体诗——四言、五言诗、乐府诗等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1律诗(8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2绝句(4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词(按字数):小令≤58、
58<中调≤90、长调>91
曲:特点是通俗易懂
2.按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咏物诗羁旅诗
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
民生诗感怀诗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
对比、夸张(夸大或缩小)、用典、借代、通感、对偶、双关、反复、比兴、
设问、反问、互文、反语、顶针(顶真)、排比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说明
3. 表现手法
○1描写手法(写景、写物):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正侧(正面侧面相结合、侧面描写)
渲染(正)+烘托(侧)
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写实等)对比
白描
细节
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绘声绘色、听觉嗅觉结合等)
多种视角的变化结合(远近、高低、俯仰)、多种色彩(颜色对比)
意象罗列(列锦)
点面结合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风。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手法: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手法: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议论抒情
叙事抒情
○3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用典、
象征、联想、想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开门见山(首句点题)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以小见大(怀古、民生)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照应
形象
人物形象:看清题是答哪个人物;分清抒情主人公和诗人自己
事物形象:以有象征意义的物为吟咏对象(咏物诗,感怀诗)
手法:象征、比喻(以物自喻,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景物形象
○1区分一组术语:物象——意象——意境物象+修饰语(作者主观色彩)=意象(画面内容)
众多意象渲染(烘托、营造)意境(画面特点)
○2常见的意境概括的词语:
凄凉冷清、凄清冷落、迷蒙黯淡、荒凉萧瑟;宁静优美、清幽宁静、恬淡自然、和谐优美;清新明丽、空灵高远、辽阔高旷;雄奇瑰丽、苍凉辽阔、雄浑开阔······
语言
炼字炼句:
一般答题思路:1.解释这个字或这个句子
(有手法点出来)
2.代入句中或诗中加以分析,重点在于内容(有手法的结合手法,点出写出了某物什么样的特征)
3.有什么样的效果
4.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讽刺、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用叠词、对话体、问答体、用方言……
总体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的词(形象生动,简洁洗
练):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含蓄蕴藉、含蓄典雅;清新飘逸;幽默诙谐;苍凉雄健
诗歌鉴赏练习:辨清考点,总结答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②云物:云雾。

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

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注]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B.首联写景,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描绘出一幅朦胧清丽的画面。

C.颈联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

逶迤一词抒发了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D.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

“闻鸡坐欲驰”化用宗悫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2..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