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现状及未来改革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新时期,林场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日前,我们煤田林场调研组对本林场进行了走访调研,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成就及遇到的难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煤田林场的发展现状
煤田林场始建于年月,林场现状
现有干部职工人(天保工程编制总人数人,其中森林管护人员人)其中:离退休人,在职职工人(其中男职工人,女职工人)。
二、煤田林场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林场是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根基,转型发展是新时期林场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
近30年来,乌尔旗汉林业局煤田林场在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在林场改革与发展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林业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林场改革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新时期林业和整个国家生态建设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
一些历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不适应的情况逐渐显露出来,已经成为制约林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
煤田林场位于牙伊公路段,主要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任务。
长期以来,煤田林场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从事的是一项公益事业,干事业单位的工作却
无事业单位的定性,性质不明,林场的生产、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不列编制、不给经费,工资和事业费没有保障,林场只能自支解决,而林场既要承担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又要承担繁重的资源管护任务,诸如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任务。
其事
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政策也未得到落实,林场的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体制模式,与它所承担的建设任务极不相称。
2、经营机制不活。
当前,煤田林场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经营机制。
各国有林场在搞好森林资源培育的同时,积极探索经营机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采取国有民营等形式,大力发展林场经济。
各项改革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增添了林场发展活力。
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等多方面的原因,国有林场内部经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在所有制结构上,还没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林业同步发展的方针。
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还没有做到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国有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实行股份合作、转产改造、合资、联合、承包、租赁、兼并、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
3、天保工程静态投资不适应社会动态发展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天保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工程实施困难日益增大。
国家关于天保资金的安排标准是以1997年的森林资源数据和职工工资基数(7680元/年)进行核定的,每人380公顷的管护面积,每人每年12000元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