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编者按:《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还有一个名字《石头记》,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篇红楼梦的读后感《樱桃沟与红楼梦》吧!我对《红楼梦》既喜爱又怀有神秘感,更着迷与它有关的考证和传说。
去年我在北京儿子海淀区待了半年,有好多时间就泡在北京植物园里。
因为那儿有曹雪芹创作天才巨著《红楼梦》的"悼红轩"——正白旗村39号那间尽三百年的老屋。
还有"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的屋边环境。
更有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随手可拈的樱桃沟里的自然风物,及香山(樱桃沟在香山脚下)一带的有关民俗稗说。
樱桃沟是现实的真实,《红楼梦》是艺术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源于现实的真实。
下面我把在樱桃沟和曹雪芹故居阅读与探访的现实的真实,与《红楼梦》书中的艺术形象作以印证,说明艺术创作的这一规律,以飨读者。
贾宝玉与元宝石。
据当地旗人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肩披一个褡裢,一头装砚墨秃笔,另一头放糙纸稿本,游于樱桃沟的竹林中、茂林下、泉水边、巨石旁,一旦触景有了故事情节,遇人交谈有感欲发时,便随处坐下研墨挥毫,记下大致梗概,晚上回家再秉灯拓展内容,润色辞章。
曹雪芹故居西北方、樱桃沟尽头,有一块巨石孤零零地矗立在沟滩南岸,周边乱石错卧,水杉直插蓝天,枝柯交臂。
这块巨石呈元宝形状,当地人叫它元宝石。
偌大的元宝如果是金银质地的,岂不是罕物儿?可惜它是石质的,无用,也没人在意它。
可有天曹雪芹正构思《红楼梦》开头呢,他边走边想,眼前突兀现出欣赏数次的元宝巨石拦路,他不觉眼前一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于是,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红楼梦》楔子便脱胎而出。
请看,《红楼梦》首回中写道,"当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大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
一日,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坐地长谈,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是个宝物了!还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然后携你到那昌明盛隆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去安身乐业......’"。
《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就是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生情,然后诉诸文学形象;而读者要通过翻阅《红楼梦》的辞章来寻觅作家的情,从而找到书中内容的现实依据。
书中的现实虽幽远,但读者像寻水源一样,必定能找到。
书中贾宝玉的今世是贾府里的"宝二爷",可他的前生却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
"神"大也,"瑛"乃石头,合起来就是大石头之意。
《红楼梦》的原名是《石头记》,红学家张春树说《石头记》有抒发"怀才不遇之悲"的成分,作家书中所"记"之"石头",正是现实生活中那块被大自然遗弃在香山脚下的"元宝石",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一言以蔽之,说贾宝玉略等于樱桃沟中的那块"假宝玉",岂不水到渠成?林黛玉之于香山黑石。
《红楼梦》第三回有"宝黛"初见之情节。
宝玉见黛玉生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时,宝玉问黛玉的名和字,黛玉说了名,又说"无字"后,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明朝万历学士蒋一葵在他的《长安客话》中说,"京都宛平县出产黑石,当地妇女多用此画眉,人称黛石,或眉石。
"明清香山樱桃沟一带就隶属宛平县,至今还存有画眉山的地名。
又据当地的旗人说,香山地区出产一种天染黑石,明清时春季里有很多城里的妇女,前来香山各庙宇进香许愿,回去时就顺便在沟滩河边捡拾一些小的片状、柱状黑石,拿回去自己用或送人。
当地旗人妇女也特别喜欢这种黛石,年轻的妇女用它来描眉打鬓,上年纪的妇女则用黛石染发,不用时一擦就掉,深得人们的喜爱。
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时,肯定要受河沟滩边俯身可捡的眉石和当地流俗影响的。
"黛",青黑色,"黛玉",青黑色石头。
曹雪芹借用这里的石头给心爱的主人公命名,是有其深意的。
据说这种眉石虽黑,但本质洁净,不染衣服,不脏手。
曹雪芹出此苦心借用黑石之名、之特性,是对书中林黛玉的纯洁本质、高尚情操的寄寓赋颂。
贾宝玉说的《古今人物通考》是杜撰,但香山一带的黛石可画眉却是事实。
刘勰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林黛玉这个奇华的芳名,就来自于樱桃沟一带的黑石。
"木石前盟"源于"石上松"。
《红龙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舞女们曲演《红楼梦》》。
宝玉听得歌曰:"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听了此曲宝玉不解,觉得甚无趣味。
这是曹雪芹在玩"天机不可泄露"的障眼法,少不更事的宝玉哪能解读?其实作者在《红楼梦》的楔子里就撒下草蛇灰线的伏笔。
请看,那僧笑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那绛珠仙子道:‘他日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在樱桃沟大元宝石之旁侧,又有一处奇观,有一块青石高约三丈,巨石浑身一草不生,可是在它的顶部竟然挺立着一棵千年古柏。
古柏虬旋盘曲的根部裸露于石外。
它怎么能生存呢?人们仔细观察,发现古柏的主根把大石撑开一条裂缝。
根须一直穿透石底,石底有一穴,瓷盆大小,内有一泓泉水。
古柏就靠这里的清泉和周围的湿地汲取养份。
奇妙的是这泓清泉如同天然甘露,夏季不管下多大雨,从不外溢;冬三九里,也不结冰。
更有趣的是这棵古柏在烈日炎炎之际,它投下的阴翳正好罩住大石快。
当地有歌谣唱到:"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
巨石嶙峋宝,甘泉溢水甜。
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传。
"当地旗人说,大石下的甘泉是石身下渗水形成的的。
树生石中,大石渗下甘露,甘露日夜滋润着古柏,这不就等于说"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吗?可见曹雪芹笔下宝黛的"木石前盟"的关系,就来源于樱桃沟里石上松与大石的关系。
太虚幻境和卧佛寺。
《红楼梦》第五回里的太虚幻境书全书的机关所在(暂不说明,后有描述)。
"太虚幻境"是"一所在"石牌坊上的横批,两旁还有一副意邃旨宏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宝玉刚入梦中仙苑,曹雪芹就给他设个云山雾罩之秘境,也是给读者灌洗脑之药。
横批的"太"是最高最大之意,"虚"为杜撰,"幻境"乃虚构之所;对联的"真假""有无",意在表明这"一所在"真中设假,有中存无。
总之,作者是在给读者发一则微信:"太虚幻境"虽属虚构,可实有现实之基础。
卧佛寺在曹雪芹故居的西北方不远处、樱桃沟之北。
寺院是唐朝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为庆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而建造,原名叫"兜率寺",元代至顺十二年改为卧佛寺。
当游客爬上一段陡坡后,眼前突现一座具有皇家风格的琉璃石牌坊,牌坊上有乾隆帝手书的"同参密藏"四个遒劲大字。
沿着中轴线再往北走,有一道山门映入眼帘,两侧是乾隆帝手书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络梵宇妙庄严。
"现实生活中卧佛寺的琉璃石牌坊,印证了《红楼梦》书中宝玉梦中所见太虚幻境的"石牌坊";乾隆书写的"同参密藏",印证了宝玉梦境中的"太虚幻境";乾隆的"翠竹"对联印证了太虚幻境中的"真假"对联。
《红楼梦》第五回继续写道:"当下宝玉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的两边配殿。
进入门内,只见有十数个大厨,皆有封条封着.......封条上大书七个字:‘金陵十二钗’。
"据当地旗人说,解放前的卧佛寺中,两边配殿还有十数个大厨,内藏佛经,皆打封上锁。
每年的阴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寺里晾晒佛经的日子,远近僧侣要汇聚卧佛寺顶礼膜拜,参佛诵经一天。
可惜"文革"中寺内佛经被当做四旧"焚坑"了,那十数个大厨也没了踪影。
二百多年前若不是曹雪芹亲临其境,是不能写出书中如此逼真的情景的。
卧佛寺原名叫"兜率寺",意思是天宫中最高层的意思。
曹雪芹把兜率寺艺术化为"太虚幻境",有着匠心独运的深意。
红学家们把《红楼们》的第五回称作是全书的总纲,这是剀切事实的。
如同《西游记》书中如来佛的手掌心,始终掌控唐僧师徒及妖蜮鬼怪一样,《红楼梦》书中女钗们的判词和曲辞彻头彻尾地注定了"十二钗"的终生命运。
可以说,"天宫中的最高层"卧佛寺(兜率寺)是太虚幻境的现实的真实,太虚幻境就是卧佛寺的艺术化。
曹雪芹的家族史决定了《红楼梦》一书的艺术政治倾向。
曹雪芹的故居在樱桃沟之北,正白旗村(黄叶村)39号老屋就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红楼梦》的地方。
我就顺着樱桃沟的溪水去寻找曹家的兴亡历史。
在曹雪芹故居西北角有曹雪芹高祖曹振彦使用过的的红衣大炮,游人仿佛还能从这门大炮上,寻找到当年曹家为努尔哈赤建立的赫赫战功。
曹家祖上本是汉人,后加入满清正白旗,成为早清皇帝的"包衣"(奴才)。
清军入关后,因曹家的勋功大,曹振彦被封为浙江盐法参议使,嗣后,其子曹雪芹的太爷爷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