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把关是一门艺术

新闻把关是一门艺术

把关是一门艺术
——浅议新闻把关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半岛都市报社宋钦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是媒体的生命。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唯有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确保媒体的公信力和生命力。《新闻学原理》的作者卡斯伯·约斯特提出:“一切新闻主要因素是真实。如果一条新闻并不真实的话,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
信息不会自动显示真伪,记者的职业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完善的。这就需要新闻把关人履行好职责,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的传达给受众。正如卢因所说,“把关人”就像公共场所的入口检票员、守门人,对信息的身份进行真伪辨别。
二、把关要掌握好“度”
从新闻业现状来看,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把关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业务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把关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字关,即新闻报道要有事实依据,真实可信;二是导向关,即新闻事件无导向错误。把好文字关是基础,把好导向关是根本,两者无论缺失哪一点,都不利于媒体的健康发展。而在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把关时,“度”是不同的。
1、文字关须从严掌握,不放过任何细节。文字关“一放就乱”,历年来的虚假新闻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每年都会有一家或者几家权威刊物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每当名单公布,成为众矢之的的往往不是当事记者,而是该报社,甚至整个新闻行业。如果说记者写出虚假新闻是职业道德问题,可以通过行政或刑事处罚来解决的话,那么媒体把关人因“失关”,将假新闻刊登出来,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已经不是仅仅靠处罚所能解决的。
三、把关能力需要不断完善
把关是一门艺术,要把这门艺术演绎好,需要理性和灵活。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必须解决把关人的缺位问题。
一方面,把关人要摆正心态,高度重视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只有确保新闻真实,媒体才有生存的空间。而且,媒体代表着社会舆论,媒体的公信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信力,就我国而言,还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
那么,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把关人”。从媒体的出版流程来看,把关是一个必然存在的过程,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一点是绝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都认同的。然而,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把关人在行使职责时,要拿捏好“度”,把关过度和失关一样,都会损害到新闻的真实性。
一、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把关人”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一旦把关缺失,将会带来虚假新闻泛滥的灾难性后果。
2、对导向关的把握要理性。新闻从业者的把关行为必然会受到所处会政治体制的制约,可以说古今中外各种传播体制之下,这一点都很难脱离。从我国的特殊性来讲,报媒是党的喉舌,党报姓党,党报办的子报也姓党,是党报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从宣传纪律。
政治主导和新闻真实并不相悖,关键取决于媒体人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包括政治倾向、政策、法律、文化等,决不能仇视现行体制。很多媒体在做舆论监督时,总是习惯性地把问题的症结归结到我国的体制,好像不批判体制就显示不出媒体思想的深厚。诚然,我国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有些领域存在着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为完善我国体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以偏概全去否定。一个片面的或者煽动性的观点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必然会危害到公众利益。因此,理性的导向把关极其重要。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重视业务培训。社会现实是复杂的,是在变动的,把关的技巧也要随之变化。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对报道刊发后的效果有一个准确的预期,从而提高对政治政策的把握能力,提高对社会现实的把握能力。
1、信息具有迷惑性。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随时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由于大部分受众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以今年2月份刚发生的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为例,一句谣言竟然导致上万人逃命,4人死亡。由此可见虚假信息的杀伤力。
2、部分记者缺乏职业素养。主要表现有凭空想象、编造新闻,捕风捉影、夸大事实,工作马虎、粗枝大叶,缺乏常识、判断力差等等。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知识水平不够,带来的危害都是一样的,就是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甚至直接断送所在媒体的生命。
在2010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中,《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的报道尤其让人震惊,因为这篇假新闻不仅仅是一家媒体报道,而是北京多家知名媒体先后刊发了相同的报道。后经核实,虽然各报记者署名各不相同,其实原作者只有一个——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此人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北京各报,记者们未经过采访核实,仅凭邮件内容就以记者采访的形式编出了稿子。而这几家重量级媒体的把关人员也集体“失关”,最终导致一篇虚假报道见诸多家报端,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如果说一个把关人的失关是能力问题,那么一批知名媒体把关人的失关说明了什么?更多的应该是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能不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警惕。
其次,导向关的把握不能过度,不能“一管就死”,更不能不分是非。有一种情况是媒体人经常遇到的,一到重要会议和节庆时期,主管部门往往会要求媒体控制负面报道,营造良好氛围,而这一要求到了有些媒体那里,却成了“必杀令”,所有的社会新闻版全部撤掉。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一方面是对自身新闻把握能力不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不负责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有些媒体因当地政府部门授意,片面夸大该地区的政绩,打着“服从主管部门管理”的幌子,为某些领导的仕途铺设道路,这种做法扭曲了“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