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_刘平中

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_刘平中


宋代是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 王安石、 程颐、 朱熹等人的礼学造诣都很高。张载 (!"#"—!"$$) , 字子厚, 陕西县横渠镇人, 世称横 渠先生, 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理学的奠基者、 关 学的创始人,其礼学更是名重一时。张载以倡儒 道于千年不明之后为己任, 融合六经, 推本论孟, 糅合佛道, 重义理, 倡道统, 以重建儒学思想理论 体系,并建构关学的思想学术体系。张载关学不 断提升汉唐以来儒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水平,促进 经学与理学的共同发展, 在经学史、 儒学史、 理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气本论的基础上结合儒 家伦理学,开创了气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发 “四为” 理想, 一度 展史上影响重大。他所倡导的
! ./ # $ (,,/ & “气禀 ” ” 张载把这种因受 不同所产 以不同。
“气质之性 ” “气质之性 ” 生的人性叫做 。 善恶混, 还 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性, 他把源于太虚的、 完美无缺 “ 天地之性 ” “ 天地之性 ” 的人性称为 。 何为 ? 张载 “ 天本参和不偏, 说: 养其气, 反之本而不偏, 则尽
% , ’ ( 卷 ,& + ” 张载认为礼本于 也, 至圣人则能粹美之。
天, 天无形, 那么就有无体之礼, 礼无不在, 但礼并 非全自人出, 鸟兽有父子、 配偶、 长幼、 朋友, 蝼蚁 有君臣, 鸿雁有兄弟, 这些皆来自天性, 圣人之礼 也来自于天性。 礼源于天, 体现于人之外, 遍布了 生物界的各个领域, 正是礼本之于无限博大之天 的表现。 张载主张将礼与自然宇宙秩序、 天地本性 联系在一起, 将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与天地宇宙 运行之道联系在一起, 主张来自天性之礼不可变。 “ 礼亦有不须变者, 他说: 如天叙天秩, 如何可变! ……天地之礼自然而有, 何假于人? 天之生物便有
! ’ # $ ()*" & 张载强调, 变化气质以复归天 自然全好。 ”
张载认为情来源于性, 是性的外在表征, 情通
过具体的事来体现。可见,张载在探讨礼与心、 性、 情的时候, 并没有脱离他的气本论哲学体系, 在对礼的内在本原探讨,最终还是落实到气本体 论的基础之上。以气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张载哲学 的始终,也贯穿于他的礼学思想之中。他在为礼 寻求终极依据时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宋代理学家多谈本体,但并不忽略道德伦 理, 他们所做的, 就是要将伦理道德本体化, 以实 现伦理道德的合理与合法化,为道德人伦建立牢 固的哲理基础。张载从宇宙本体的实施主体的角 度对礼的存在依据作了追寻,其根本目的,就是 为了凸显礼与他的哲学本体太虚、气之间的关 系,提升礼的哲学思辨维度,从而彰显礼存在的 合理与合法意义,以便用礼的形式来指导人们的 行为习惯,规范其日常行为,发挥礼在维护正常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于 佛、 道的竞争中, 保证儒家的正统与核心地位。 二、 礼的功能论 张载论礼的功能, 是从人性的角度展开的, 他 “ 人之性虽同, 说: 气则有异。 天下无两物一般, 是
是明证。但是当今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张载在哲 学、 理学上的成就, 而比较忽视他的经学成就, 相 关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几近寥寥。笔者认为,礼学 “礼乃关学之体 ” 是张载思想学术的主干, ,不认 识张载的礼学, 即是不明体、 用之别, 当然就不能 全面认识张载思想学术的核心价值与本质意义, 因此,研究张载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 自明。笔者拟结合相关文献对张载礼学的内在结 构进行分析和勾勒,力求对张载礼学的结构体系 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
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张载的礼学思想 是关学思想学术的重要载体,他所提倡的“克己 “内圣外王 ” “礼即理也 ” 复礼” , 通过礼教实现 、 等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一、 礼的形上依据论 宋代理学家研究学问的主要特点,就是吸取 佛、道学术长于思辨与哲理的优点,以取代汉唐 以来儒学重文字、 音韵、 训诂之学, 轻视义理, 不 求大体的不足与缺陷。提倡以己意解经,自求新 意,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意涵,重建儒家新的理 论体系, 以与佛、 道抗衡, 捍卫儒家在社会、 政治、 文化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因此,重视对经典哲理 性和思辨性的挖掘提升,成为宋代理学家治学的 主要特点。 张载作为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和关学学派 的创始人,重视对经典进行哲理研究与重新诠 释,以重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便自在情理之中。 “道 ” “器 ” 张载关学的成就之一, 是对 与 关系进行 了研讨。张载的学术体系有形上和形下之别。张 “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 载说: 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也; 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 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 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
% & ’ ( )!"* + 张载对形而上 也, 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
“气之本体 ” 说的 中的本体, 是指气原始的、 本来 “太虚者, 如此的、 永恒的状态。他说: 气之体……
% . ’ ( ).. + ” 气之聚, 成为万物; 气 形聚为物, 形溃反原。
之散, 复归于太虚,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 界定 了太虚与气的本质关系。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 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这就为形下的礼 找到了形上的依据。 “天 ” 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 具有抽象性, 并非 具体有形迹之物, 所以天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又 “礼本 具有本体的特征。 张载认为礼本于天, 他说: 于天, 天无形, 固有无体之礼。 礼有形则明于地, 明 于地则有山川、 宗庙、 五祀、 百神, 以至达于丧、 祭、 射、 御、 冠、 昏、 朝、 聘, 是见于迹也。 盖礼无不在, 天 & 于地, 犹是总言 所自有人以节文之耳。 本于天, 之鬼神, 则布列于地上也。 然则礼非自人而出, 至 于鸟兽, 莫不有父子、 配偶、 长幼、 朋友, 蝼蚁之君 臣, 鸿雁之兄弟, 但不能推类而有别, 此亦皆天性
那么追溯天的本原, 则又回归于气。 既然礼本之 天, 天本之于气, 那么礼必然本之于气。 这就为礼 的存在找到了本体论依据。 张载还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礼的形上 依据作了追寻。张载认为礼来源于人的 “ 性 ” 、
! " # $ 卷 "% & “情 ” “心 ” “人情所安即是礼也。 ” 、 , 他说:
%*’ ” 尊卑大小之象, 人顺之而已, 此所以为礼也。 ( )!.& +
“道 ” “器 ” 的 与形而下的 的意涵作了明确的界定, 并指出了二者间的联系。他认为, 所谓形而上者, 就是没有形体, 难以凭感觉触及者, 表现在礼上, 就是“大德敦化” ;而所谓形而下者,就具有形体 “见于 而能凭感觉把握的事物, 表现在礼上, 就是 事实, 即礼义是也” 。礼与一般见诸形象的事物一 样, 比较容易把握和体认。在张载的学术体系中, 礼属于形下或形器的范畴,不过,在张载区分天 道人事的前提下,礼还不能说是形器的全部,它 只是形器当中人事的部分,与形上的部分应当是 分别而言的。这点应当引起注意。 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 “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 求理论依据。张载说: (太一) 也。今天之生万物, 其尊卑小大, 自有礼之 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或者专以礼出于 人, 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
! ’ # $ ()%. & “才 ” “材 ” ” 同 , 是指构成一切生物 可言气质。
在心与性的关系上,张载认为性是构成心的 。心性的
“合性与知觉, 要素之一, 有心之名”
联系还表现在性与心均源于气,为气所固有的属 “合虚与气, 性和内容, 从属于气, 张载说: 有性之
! * # $ (- & ! % # $ (,)+ & “太虚者心之实也。” 又说: 指出 名。”
! * # $ (), & “天地之性, ” ” 又说: 久大而已矣。 性而天矣。 ! * # $ ()+ &
“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 心。”
$ (,)+ & ! ’ # $ ()*+ &
“天地之性” 源于天, 也就是源于太虚与气, 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仁义礼智, 人之道也, 亦可谓性。 ”
! * # $ (- &
% - ’ ( )/!. + ” 太虚是天之祖和源头, 太虚即气, 虚中来。
指出礼源于太
虚, 本之天然, 是太虚与气聚散变化的结果。张载 “气 ” “太虚无形, 的哲学体系以 为最高的范畴, 气
% . ’ ( )* + 。张载所 之本体, 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
! ""
!"#$%"
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
!
礼学主张,在中国儒学史和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 位。司马光论张载谥书说: 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
( ’()$ ) %!& 《宋元学案 》 “以礼 说张载的学问是 足法。 ” % #( & 卷 !$ ) 《宋史・张载传》 。 亦说: 为体, 以孔孟为极 ” % ( & * ’!#$#+ , “其学尊礼贵德, 乐天安命。” 这些说法都
!%#
“气质 人的善性的根源, 是人之所以通过教育克服 “ 天地之善性 ” 之性 ” 之弊端, 实现 的理论依据, 也 是人之所以为人, 而异与牛羊鸡犬等物的根本原 “ 天 地 之性 ” “气质之 因。 乃纯善无恶之性。 何为 “ 气质犹人言性气, 性” ? 张载说: 气有刚柔、 缓速、 清浊之气也, 质, 才也。 气质是一物, 若草木之生亦
% , ’ ( 卷 ,- +
“ 天叙天秩 ” “天 张载指出, 源于天性之礼如 、
“ 天之生物所俱有的尊卑大小之象 ” 尊地卑 ” 、 等, 是永恒不变的, 天道与人德是息息相通、 彼此联系
% * ’ ( )!.& + “礼即天地之德也。 ” 礼原本于天德, 违背 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