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公输》墨子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二、古今异义词1、方五千里古义:方圆今义:方面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三、一词多义1、子:(1)子墨子闻之先生(2)愿借子杀之您2、起:(1)起于鲁出发,动身(2)子墨子起站起来,起身3、说:(1)公输盘不说(yuè)通“悦”,高兴(2)请说之陈述、解说4、已:(1)胡不已乎停止(2)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5、类:(1)不可谓知类事理(2)为与此同类类6、然:(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2)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7、见:(1)胡不见我于王引见(3)于是见公输盘召见8、之:(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助词,的。
(2)请说之代词,这件事(3)宋何罪之有提宾的标志,不译(4)臣以王吏之攻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9、以:(1)将以攻宋用来(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3)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四、词类活用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2、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用作名词,巧妙的方式)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4、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五、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翻译: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宋何罪之有?翻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知而不争。
翻译: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胡不已乎?翻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5、胡不见我于王?翻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6、此为何若人?翻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翻译: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8、九设攻城之机变翻译: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9、虽杀臣,不能绝也翻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六、回答问题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让公输盘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窃疾”作类比,让楚王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答: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
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4、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答: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狡猾。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词1、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区域3、亲戚畔之亲戚义:内外亲属今义:外戚4、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四、一词多义1、利:(1)天时不如地利有利(2)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五、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翻译: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六、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亲戚畔之”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天下顺之”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七、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答: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答: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7、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举例论证,正反道理论证,对比论证)8、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强调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9、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八、开放性试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通假字1、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二、词类活用使动用法:1、苦:使......痛苦2、劳:使......劳累3、饿:使......饥饿4、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5、生:使……生存6、死:使……死亡三、一词多义1、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2)发于声表现(发于声)四、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翻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翻译: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翻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出身卑微,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
答:“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第二段,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