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题型归纳及满分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
【提问方式】这种类型题常见的问法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回答这种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
境是抒发情感的依托,所以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境+意。
为了更好的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意,同学们需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比如(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含义,详情意象作用相关材料)
【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二步:具体阐释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描述时,忠实于原诗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长期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是一幅优美和谐的春景图。
(步骤一)阳光普照、水碧山青、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光明媚、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步骤三)。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阑干:纵横的样子。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月明星稀,轻,有一点。
小桥寂寞,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静中之动反衬深夜的沉静)
第三种模式:分析诗歌语言
分析诗歌语言又分为分析语言特色和炼字,这种类型题以炼字题居多。
(一)语言特色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朴实自然,口语化特征明显,又有生动活泼之感(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一下把人带入了女子的生活场景。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在诗歌创作中对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和创造性的搭配,使之获得简练、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些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又往往被称作“诗眼”。
赏析炼字,是品味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定向赏析型。
指命题人将诗句中的字挑出来,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题步骤】
这题要求对“网”字的表达效果进行定向分析,答题时一般从修辞、动静、联想、想象等角度考虑,方能体味其妙处。
要分二步走,第一步分析词义,第二步分析它的艺术效果。
如这题可答为: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用字新颖。
(第一步析词义)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留住。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第二步赏修辞)
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
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华美绚丽、清丽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语近情深、情真意切。
第四种模式:分析思想内容
【提问方式】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或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和手法、意境、画面结合起来考查,这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种题型,必须以前几种模式作为解答基础。
同时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作品产生的某个时代的风貌,诗词的前面“序”,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虽然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思想感情是什么,第二步,看题目、作者、序、注释、题干并适当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分析阐述。
第三步,对诗中涉及到的意境、手法等分析概括。
第四步,落实思想感情和主旨。
示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提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回答】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第一步)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第二步)“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第三步)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对国事的忧虑。
(第四步)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自己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战乱中,无人送酒助兴,原因题中暗点行军,战火纷飞中,断壁残垣间,一丛菊华寂寞的开放,不仅惜花思乡,更寄托同情和渴望。
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激昂雄壮与悲壮,
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月亮——思乡、怀念故友浮云——游子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
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
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寒蝉——悲凉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花草树木类: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
杨柳:送别、伤感。
梧桐:凄凉、凄苦。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飞禽走兽类:
子规(杜鹃):凄恻、思乡。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沙鸥:漂零伤感。
蝉:高洁,悲秋。
斑马:惜别。
鹧鹄:离愁别绪。
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风霜雨雪类:
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秋水:盼望.烟雾:情感朦胧、惨淡。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浮云:游子、飘泊。
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