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各地本土方言使用及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各地本土方言使用及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各地本土方言使用及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目录前言 (1)调查方法及步骤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小结: (9)方言价值之探究 (10)1)方言与语言研究 (10)2)方言的交流与情感价值 (11)3)文化的多元化和载体性 (11)方言的社会认同 (12)总结与建议 (14)1)总结 (14)2)建议 (14)自评与感受 (15)附录 (15)前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某一些汉语方言如吴语,它们的使用人数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使用人数都要多,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当代各种文化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当传统方言受到现代通用语言的冲击,当这一地域文化载体面临统一民族文化的同化,各地方言的生存状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应对方言所受影响并保存其中的文化精髓,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近年来,文化界、文艺界多次就电影、电视节目等各类文化载体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及所谓“方言热”产生过激烈的讨论。

一些地方,尤其是如上海这样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也发生过一些由于方言使用、方言影响问题而导致的舆论风波乃至于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严重对立。

因此,调查实践小组选择了方言与普通话冲突和融合的焦点——城市进行方言的生存现状探究,希望能通过调查,了解方言的发展历史、应用状况和社会认同度,同时也是抛砖引玉,能对保护方言、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调查方法及步骤采用问卷、访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调查调查步骤1、确定议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根据家乡所在方言区分别进行北方方言区、湘、赣、吴、鄂方言区的调查实践;2、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方言的发展历史以及使用状况;3、根据调查内容,经多次修改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并在北京、天津、湖北、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进行调查走访,与市民进行交流;4、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5、就结论提出建议。

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一:1.您的年龄介于—□18岁以下□19至30岁□31至50岁□50岁以上图12. 您的职业是——□学生□公务员□服务行业□农民□工人□其他图2 调查二:3.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普通话—□完全掌握□还可以□还不行4.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方言—□完全掌握□还可以□还不行图3 图4 从图表3, 4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能熟练使用方言与普通话,但是普通话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语言,在使用人数上仍稍占多数。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而其原因是由于这类人群自小居住在本地,方言是他们交流的主要语言,故其普通话稍显欠缺。

另一方面,不能熟练使用方言的多为青少年及来自外省市的流动人口,原因包括以下几种:1) 青少年接受教育期间正值普通话的推广期,且在校期间多使用普通话;2) 外省市人员在本地居住时间不长,并基本使用普通话来解决日常交流的问题。

而两种语言都能熟练使用的以中青年居多。

调查三:5.您个人平时与人交流时更喜欢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方言□普通话□混着用6.您认为在您身边的环境,方言与普通话哪个使用得更频繁—□方言□普通话□差不多图5 图6从图表5, 6以及调查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发现,普通话的使用比例略高。

然而,在主观上却是更多的人愿意将方言作为首选的与他人交流的方式。

另外,混合使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也占有43.2%的比例,例如在与陌生人交流时用普通话更能表达清楚,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会更加贴切传神,而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会显得更易让人接受。

调查四:下面,我们就两种语言的使用场合进行了比较分析:7. 请问您在工作场所或者学校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普通话□方言□二者差不多8. 请问您在路上、车站、餐厅等公共场所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普通话□方言□二者差不多9. 请问您在家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普通话□方言□二者差不多图7 图8图9具体到使用方言的场合,使用于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但不难发现混着用也有相当比例,这可能与青少年长期在校使用普通话,与家中长辈沟通也更倾向于比较熟练的普通话有关;而在使用普通话的场合,多以工作单位学校等正式场合为主,这一方面是行业规范所致,另一方面也和城市内人口流动幅度增大有关。

在公共场所,人们用普通话的比例也大大高于方言,这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过考虑到城市作为人口集散地的特殊作用,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如路上、车站、餐厅等,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陌生程度较高,因此会选择普适性更强的普通话。

加之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在一些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这种情况实属正常。

而在交流氛围轻松的家庭中,方言依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仍然在家庭交流中占据优势。

调查五:10.您平时是否收看方言类情景剧或谈话节目—□很有意思,经常收看□还可以□偶尔看□无聊,从来不看图10以上图表.说明了人们对方言节目的态度及意见。

其中,人们对此类节目的喜爱程度不一且显得较为平均,收看方言节目的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多以此作为闲暇时的消遣。

但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业压力等原因鲜有时间收看。

但在调查过程中,多数人依然对此类节目持肯定态度。

在猎奇心理的影响下,文艺类节目中使用方言增加喜剧效果的手法深受年轻人群的认同和喜爱。

小结: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被调查人群依据年龄的增大,对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大。

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其原因就是这类人长期居住在本地,方言成为了他们交流的主要语言。

青少年在校期间较多地使用普通话,这与近年来社会上大力普及普通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流动人口在本地区居住的时间不长,又以青年为主,基本使用普通话来解决日常交流的问题。

老一辈人受方言的熏陶较多,年轻人却更多的接触普通话,甚至有部分被调查者从小学习普通话,这些致使方言在年轻一代人中的应用相较年长者有减少之势。

而两种语言都能熟练使用的以中青年居多。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工作时沟通交流的语言使用情况,也视各人的职业不同而各异,学生因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使用普通话,公务员群体为更好地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并树立政府窗口的良好形象,也以使用普通话居多。

而在广大的个体户和工人中,由于生活工作环境不同于前两者,方言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使用率相对学生与公务员更加普及,但随着服务性行业中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这一情况会有进一步改变。

从总体上来说,无论年龄与职业的差别,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能基本掌握方言,完全不懂方言的人群较少。

被调查对象大多更倾向于在工作场合和日常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方便生活与沟通,而在家中使用方言的比例有所增加。

同时,调查对象们普遍认为传播普通话对方言的普及会有影响,但大多数人表示普通话的宣传普及对于方言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方言应用范围及使用人群仍然十分广泛,方言依然有其深厚的社会认同。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方言在各地的应用状况有了一个直观而基本的了解。

方言价值之探究1)方言与语言研究方言具有语音学探究价值。

以宁波方言为例,从语音学的角度看,方言的语音特色更多地表现在单音词和双音词上,它会更富有个性地表现出“读音”的地方性,或者说与普通话的区别,但是,这一区别会带来书写上的困难。

好在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的中古音,借助于《广韵》《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宁波话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当然,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难认,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

但是,如果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宁波方言,会发现它的三音节、四音节的俚语、俗语、比喻语、方言成语以及更多音节的短语和谚语(话头),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再比如,南昌话将古汉语的入声字保留得完整无缺,说普通话的人对古诗词的入声一窍不通。

因为北方方言没有入声,所以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里也没有入声。

而如今大部分南方地区所使用的方言保存了入声,由此可见,方言的研究价值十分可观。

2)方言的交流与情感价值方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基因,人们用方言交流可以增加地域优越感。

方言是同乡间情感纽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劳作中所形成的语言习惯——方言——表达出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

如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乡音会感到莫名的亲切;当别人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感兴趣时也会觉得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使用方言对话也可以使对方双方感到更亲切。

所谓乡音难改,方言对当地的普通话其实也有一定的影响,很多人的普通话都融合了当地的方言,所以也只有熟悉当地方言的人群才能准确无误地分辨中其中的意思。

方言存在本身不仅是本地人对其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也是外地人对当地文化的直观印象。

并且,在方言的传承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和中年人认为方言作为一种地域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地域自豪感,有必要传承下去。

3)文化的多元化和载体性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地区的文化,只有通过方言展示出来,才可以体现它的独特性,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天津快板只有使用天津方言才可以体现出它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而越剧唱念使用的绍兴、嵊州的方言与其优美婉转的曲调相得益彰);另外,这也可以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同时,不同的方言可以体现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性格特点。

东北方言表现了东北人的好爽性格;吴侬软语又体现江浙人民的温宛柔和。

方言可以被应用在戏曲、歌舞、以及电视剧或者电影中,作为传播地区文化的载体。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除长沙花鼓戏外,湖南还有两种重要的花鼓戏,这两种花鼓戏的流行地域都与混杂型方言密切相关。

如今,方言更被广泛应用应用于情景喜剧中,在给人们带来文化上的享受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于方言的认同。

电视剧《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正是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交流与碰撞。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在说到维吾尔语时进而谈到了他对语言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它套用到对方言价值的认识上:“……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