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多次朗读,解决字词读音,疏通诗句意义。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一首抒情色彩很浓厚的长篇叙事诗,在正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读,以便于整体领悟其中的感情。

关于字词教学、诗句意义的疏通,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一、课堂导入盛世大唐是最富酒香诗意的时代。

唐诗就像那时候的流行歌曲,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则是当时的超级大明星,其中最著名之一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吊白居易》,我们把这八句诗齐读一遍。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首悼亡诗中,唐宣宗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提到的一篇千古名篇《琵琶行》,来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设计目的】以齐读诗歌的方式导入,引入情境,初步体悟白居易诗歌之美。

二、解题《琵琶行》中的“行”是指什么?(明确)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注意从诗歌体裁角度把握诗歌信息。

三、走进文本,品读诗歌(一)诵读小序,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

概述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作用是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读全诗,品味音乐1.自由诵读全诗,能找出描写音乐的诗句问题:全诗共写了几次琵琶的演奏?具体写琵琶演奏的是哪一次?(找准相应区域,写了三次琵琶的演奏,具体写琵琶演奏的是第二次。

)(学生活动:齐读相应诗句。

)2.品读诗句,欣赏音乐清代方扶南曾写下这么一段文字:“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至文”是指最好的文章,“移人”意思是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

白居易的琵琶行竟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评价,作为千年之后的读者,你又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学生活动:诵读,圈划,分析,体验,交流)(预设交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曲子有低沉抑郁的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过比喻、摹声,写出曲子的欢快明朗、悦耳动听。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比喻、通感手法写出了曲子的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曲子的刚劲急促、高亢激越。

(小结)音乐有声无形,白居易却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之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学习这首诗歌不能忽略它精妙的语言。

【设计目的】任何文章,我们最先接触的都是语言文字层,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字本身出发,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琵琶行》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对声音的摹写高明之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激发学生对琵琶曲的兴趣,进而锁定诗文的相应区域,体会并学习作者化“听不见的琵琶声”为“看得见的琵琶曲”这一艺术性表达手法。

四、深入探究,理解情感(一)合作探究,循声察情1.比较阅读诗人白居易用多种手法描摹音乐,我在这里将这一部分的诗句做了稍微的调整、修改。

思考,我这样的改动调整是否可行?为什么?(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这虽说写的是琵琶女弹奏的一首曲子,我们仿佛从这首曲子当中看到琵琶女过往的一些经历,有她的青春得意,有她的艰难挣扎,有她痛不欲生的沉默,也有她撕心裂肺的控诉……这一切都是琵琶女过往经历的再现,白居易不仅将她高超传情的技艺写出来,还将曲子下遮掩的琵琶女的曲折波澜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之所以能将琵琶女的琴声琴艺写得如此精妙,除了白居易的写作技艺高超外,更重要的是在于诗人能够彻底地体察到琵琶女琴声里的故事。

所以白居易的安排是有合理的。

2.诵读感受(学生活动:配乐诵读)(二)深解“沦落”,融声悟情全诗三次写到琵琶演奏,最详细的描写是第二次,这一次演奏让诗人泪洒青衫了吗?没有,是第三次。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原文是诗句是怎么说的?诗人白居易又有怎样的沦落经历呢?我们找同学起来读一读写白居易沦落经历的诗句。

(学生活动:融入情感诵读体验,分析总结)(明确交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16 岁便以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才名远扬,后来“十年之间,三登科第”,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

但元和十年,43岁的他却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远大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

在这个有月亮的晚上,特别是秋天,听到这样的音乐声、这样的相似遭遇自然是更有感触。

正如杨基所说:“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

”诗人是在为琵琶女感伤,也是在为自己感伤。

(小结)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摹写声音至文”此文当是也。

【设计目的】将教学目标由“文字语言向思想情感内掘”,将教学内容由“文本细读向整体建构转化”,发展逻辑思维。

五、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2017年一批90后大学生改编的流行歌曲《琵琶行》,2018年《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琵琶行》诗词新唱,都在展示着经典的生命传承。

“好诗不厌百回读”,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沉浸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一起来读这篇文章吧。

(学生活动:配乐诵读全诗。

)【设计目的】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迁移训练我们学校的“诗歌节”已经拉开帷幕,其中有一个“推荐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一段推荐语。

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本诗特点,100字以内。

【设计目的】读写结合,创作提升,传承经典。

七、板书设计学情分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经典的长篇叙事诗,清人方扶南称之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然而由于其字数多、年代远、离学生现实生活有距离,加上学生阅读长篇诗歌的经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发掘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1.要注重学生的读。

古人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三分诗靠七分吟”。

的确,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讲究用韵、节拍、停顿,声调有轻重缓急,字音有响沉强弱,语速有疾徐曲折,学生在学习中需在朗读中掌握并处理好作品的声律特点,即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所以我想把朗读作为这首诗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2.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思维往深处发展,能引起学生的探究语文,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3.要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可以进一步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又可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准备这一堂课,收获还是很大的,如何有效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在一次次的确定和推翻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清晰了。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是我们在一堂课结束后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作为老师,我在课堂上教了什么,也就是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吻合。

在设计这堂课时,在阅读文本和教参的基础上,参考教育教学书籍杂志上的有关分析,我最终将课堂重点定为“欣赏音乐,把握情感”,将难点定为“沦落人的情感理解”。

应该说,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设计是有效的,学生走了进去,也有了思考的过程。

尤其是在诵读环节,不管是齐读还是个人读,都能看出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增强。

板书的设计,因为白板书写条件的限制,不够美观,但是框图的形成有助于使学生化繁为简把握文本和课堂重点。

课后抽调了8名学生(不同层次),让他们结合板书总结课堂内容,学生们的总结是非常到位的。

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情况也非常好,体现了读写的有效渗透。

需改进之处:在音乐与琵琶女身世的对应探究环节,学生能想到的很多,但课堂上师生沟通时,未有充分展开,我的明确过于着急。

这与我在学生合作探讨过程中,加入学生讨论不足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读,以便于整体领悟其中的感情。

关于字词教学、诗句意义的疏通,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全诗三次“弹”和“闻”,其实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应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多种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评测练习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年..衣裳起..刀枪鸣。

整顿..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秋。

因为敛容。

C.老大..收拨当心画。

终岁不闻丝...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

D.曲终竹.声。

2、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C.出官(京官外调)恬(淡泊宁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5.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贬官,降职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C.管弦:指音乐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击节:打拍子6、.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