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火安全作业证(特级、一级、二级)

动火安全作业证(特级、一级、二级)

10
乙炔气瓶(直立放置)、氧气瓶与火源间的距离大于10m,两者间距离大于5m
11
现场配备灭火器()台,石棉布()块及其他消防措施()
12
其他安全措施: 编制人:
生产单位负责人
监火人
动火初审人
实施安全教育人
作业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生产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安全管理部门意见:
2
动火设备内部清理干净,置换合格,(已采用/无需用)氮气微正压保护,达到动火条件
3
断开与动火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管线,加盲板()块
4
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已清除;动火点周围的下水井、地漏、地坑、地沟、电缆沟等已清除易燃物,并已采取覆盖、铺沙、水封等手段进行隔离
5
罐区内动火点同一围堰内不同时进行各类物质的排放作业
分析人
涉及的其他特殊作业
危害辨识
序号
安全措施
确认人
1
作业人员劳保着装及所用工具符合安全要求,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具备作业资质并持证上岗
2
动火设备内部清理干净,置换合格,(已采用/无需用)氮气微正压保护,达到动火条件
3
断开与动火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管线,加盲板()块
4
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已清除;动火点周围的下水井、地漏、地坑、地沟、电缆沟等已清除易燃物,并已采取覆盖、铺沙、水封等手段进行隔离
9
电焊回路线已接在焊件上,把线未穿过其他设备搭接
10
乙炔气瓶(直立放置)、氧气瓶与火源间的距离大于10m,两者间距离大于5m
11
现场配备灭火器()台,石棉布()块及其他消防措施()
12
其他安全措施:
编制人:
生产单位负责人
监火人
动火初审人
实施安全教育人
作业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生产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动火前,岗位当班班长验票: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完工验收: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6
高空作业已采取防火花飞溅措施或下方燃气阀门、设备可燃部位等已采取覆盖隔离措施
7
作业人员携带可燃或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
8
距动火点30m内不排放可燃气体;15m内不排放可燃液体;10m内及动火下方无可燃溶剂类作业
9
电焊回路线已接在焊件上,把线未穿过其他设备搭接
10
乙炔气瓶(直立放置)、氧气瓶与火源间的距离大于10m,两者间距离大于5m
动火安全作业证(特级)
编号:年 月 日第 号
申请单位
申请人
作业票序号
动火地点及原因
动火方式
动火时间
自 年 月 日 时 分始至 年 月 日 时 分止
动火作业负责人
动火人
动火分析时间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分析点名称
分析数据
分析人
涉及的其他特殊作业
危害辨识
序号
安全措施
确认人
1
作业人员劳保着装及所用工具符合安全要求,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具备作业资质并持证上岗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完工验收: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号
申请单位
申请人
作业票序号
动火地点及原因
动火方式
动火时间
自 年 月 日 时 分始至 年 月 日 时 分止
动火作业负责人
动火人
动火分析时间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分析点名称
分析数据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动火前,岗位当班班长验票: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完工验收: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动火安全作业证(二级)
编号:年 月 日第 号
申请单位
申请人
作业票序号
动火地点及原因
动火方式
动火时间
自 年 月 日 时 分始至 年 月 日 时 分止
动火作业负责人
动火人
动火分析时间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分析点名称
分析数据
分析人
涉及的其他特殊作业
危害辨识
序号
安全措施
确认人
1
作业人员劳保着装及所用工具符合安全要求,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具备作业资质并持证上岗
2
动火设备内部清理干净,置换合格,(已采用/无需用)氮气微正压保护,达到动火条件
3
断开与动火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管线,加盲板()块
11
现场配备灭火器()台,石棉布()块及其他消防措施()
12
其他安全措施:编制人:
生产单位负责人
监火人
动火初审人
实施安全教育人
作业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生产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安全管理部门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动火审批人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动火前,岗位当班班长验票:
5
罐区内动火点同一围堰内不同时进行各类物质的排放作业
6
高空作业已采取防火花飞溅措施或下方燃气阀门、设备可燃部位等已采取覆盖隔离措施
7
作业人员携带可燃或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
8
距动火点30m内不排放可燃气体;15m内不排放可燃液体;10m内及动火下方无可燃溶剂类作业
9
电焊回路线已接在焊件上,把线未穿过其他设备搭接
4
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已清除;动火点周围的下水井、地漏、地坑、地沟、电缆沟等已清除易燃物,并已采取覆盖、铺沙、水封等手段进行隔离
5
罐区内动火点同一围堰内不同时进行各类物质的排放作业
6
高空作业已采取防火花飞溅措施或下方燃气阀门、设备可燃部位等已采取覆盖隔离措施
7
作业人员携带可燃或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
8
距动火点30m内不排放可燃气体;15m内不排放可燃液体;10m内及动火下方无可燃溶剂类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