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教学提纲)
一、风险社会的特征
( 一) 风险的潜在性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居主导地位的风险主要是由社会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它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它的极端表现就是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人为的危机状态所占比例极大,其防范和治理的难度极大。
( 二) 风险的“制度化”
现代化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制度体系构建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种制度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制度系统。
然而,在这个复杂的制度系统中,防范风险和鼓励冒险的制度同时并存,而且,制度系统复杂性所导致的制度功能失效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种风险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风险社会的“制度化”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内在困境。
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体系、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现代社会风险正是嵌入在制度化的风险社会结构之中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 三) 风险的全球性
有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反映的不只是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发生的问题,也不只是某些人群的个别感受,它是人类在走向全球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共同问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趋势下,现代社会的风险虽然可能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但其破坏性往往不能控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而是会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之内,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灾难。
”
( 四) 风险的不可控性
有人认为,风险社会下的风险具有不可控制性,如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人类和所有的生命。
当今时代与我们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时代有着根本的区别。
今后的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无法保险的社会,现代风险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了人类社会所能控制的程度。
这是
二、国内国外的社会危机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常态化。
此前我们总认为危机是偶然爆发的,是别人家的事情,可是现在我们看电视、报纸,这儿发生矿难、疫情,那儿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今年春天我国南方发生了冰雪灾害,接着又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危机几乎不断。
政府公务员强烈感受到自己简直就成了救火队员。
(二)公共化。
此前某个地方遭遇一次突发事件,可以清晰地划定这个事件的影响范围,找到爆发的原因和应对的路径。
现在事情无论大小,都会迅速转化为整个公共舆论空间内大众普遍监视的一个公共话语。
三、公共危机的类型
(一)自然灾害性危机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性危机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危机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国家政治性危机
(五)宏观经济性危机
(六)文化价值性危机
(七)社会安全性危机
四、危机应对策略
(一)事实导向
1、告知——告知真相,不能把话语权让出去
2、疏导——做出有效承诺
3、转换——寻找议题(抓主要矛盾)
1)现状怎样?
2)为何发生?
3)受害人命运如何?
(二)价值导向
1、迎合——倾听、合作而非对抗
2、引导
1)对内引导
2)寻找与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3)把媒体引导到公众利益上来
3、重建——化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