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版《昆虫记》赏析
• ①通过课文的学习以及《昆虫记》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 在书中频繁的出现对昆虫其他的称呼,这也是使一部长篇 巨著如同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变换称呼,将作者的 比喻改为本体,文章便会陡然僵硬,不再像替换前一样语 言活泼; • 那么为什么变换称呼就能使文章的表现力增强,吸引大部 分读者呢? • 我是这样想的。读过《秘密花园》这部小说的同学可能感 到前一部分艰涩难懂,十分无聊,其原因可能为:小说的 主人公在这一部分里黯然无光,娇生惯养的她一蹶不振, 让读者也为主人公而感到精神萎靡。读者喜爱的,不是颓 废的形象,而应该是活灵活现,性格丰满的人物,而变换 称呼,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把昆虫与这个称呼(如强盗,暴 徒,工程师)的特点紧密相连,无形中赋予昆虫人的性格, 行为特点,于是它们的形象便愈发丰满。 6
2
赏析1:语言
• 尽管是一部科普巨著,《昆虫记》仍然不失为一本语言俏 皮的童话。描写小昆虫的细致入微,是贯穿全书的一大亮 点。如果注意,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昆虫也有他们不同的外 号,比如:“想要到达井边,那些身材小的,就偷偷从蝉 的身底爬过去,而主人却很大方地将身子抬起,让它们过 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来到邻近的枝头。 当它再转过来时,胆子就变得更强大了,转眼间它就成了 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对红蚂蚁掠夺蝉的描写,对 蝉与红蚂蚁的称呼都有改变。将蝉称为“主人”,又根据 红蚂蚁的习性,将它比作“强盗”,贴切而吸引读者。 “蚂蚁是这些昆虫中最坏的罪犯。我曾见过它们紧紧咬住 蝉的腿尖,拖住他的翅膀,爬上他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 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将蝉的吸管紧紧抓住,企 图拉掉它。”一句将蚂蚁称为“罪犯”“强徒”,与前面 的“强盗”相比,随着抢夺的愈发激烈,称谓越来越体现 它们的行为。① 3
4
• “一种身体的颜色像白缎子,腿上有着一圈圈绿色和 粉红色的环,那是金钱蟹蛛;还有一种身体乌黑发 亮,腹部有红圈,中间是叶形斑点,那是圆蟹蛛。” 对于一部长篇巨著,这样微小的一段可以说微不足 道,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片段,却让书的主人公们 在读者眼前清晰展现。对于昆虫难以描述的部分便 选用较恰当的比喻;细致入微地进行对昆虫的刻画, 使读者阅读时不再空洞乏味。④ • “蓝翅蝗虫的卵囊像一个胖胖的逗号,鼓起的一端在 下,纤细的一端在上。卵也放在蒸馏釜状隆起的卵 囊底部,同样为数不多,最多三十余枚,色泽是鲜 艳的橙红色。”对昆虫结构的描写本应该行文严谨, 但作者笔下的蝗虫卵囊别具一格,打破了科普作品 一味的枯燥难懂,以浅显的比方使形象不再模糊。 ⑤ 5
赏析1:总结
• ②由于翻译的缘故,原文的风格多多少少地被改动,但 是标点符号却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句话的开头便使 用一个感叹号。我们不得不把它和相同的科普作品相比, 无论新兴的科普读物如何追赶,模仿法布尔的语言特点, 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很大差距。因为作者真正投入了感情,与昆虫们 一同旅行,突然发生的“战争”令他激动不已,不起眼 的发现令他感到惊奇,才有了这样饱含情感的篇章。同 时,只从标点分析过于牵强,在行文中“触目惊心”一 词充分表达了作者身临其境的心情,而非旁观者的冷漠。 本段的打比方也值得一阅。将蚂蚁的蛹前加上“襁褓”, 符合蛹臃肿肥胖的形态,引发读者的想象。 • 从这一段中,能总结出多少种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呢? • 概括地说,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比喻拟人的运用,推 敲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修辞是否贴切,词语的使用。 7
• “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黑蚁窝!红蚂蚁立即下到黑蚁的蛹房,不一 会儿就带着战利品上来了。于是,黑蚁红蚁混战在一起,一方要保卫 自己的财产,一方则竭力要把它夺走,真是触目惊心。不过,交战双 方的力量过于悬殊,结果毫无悬念,红蚁大获全胜,它们带着战利品, 颚中衔着襁褓中的蛹,匆忙打道回府。”拟人的手法,赋予小昆虫人 的行为活动,将看似平常的动物的竞争看做一场战争,红蚁回洞比作 打道回府小昆虫人的行为活动,将看似平常的动物的竞争看做一场战 争,红蚁回洞比作打道回府,一切都充满人类生活的气息,使得行文 通畅的同时,激发读者兴趣。② • “我看见这个亚马逊人回到地面后,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闯,口中 依然牢牢的衔着战利品;我见他匆匆忙忙的想去和战友会和,实际上 却越走越远;我见它先往回走,然后又远去,左面试试,右面试试, 四处摸索,却始终无法找对方向。这个长着强健大颚的好战的奴隶贩 子,只离开自己的队伍两步远,就迷了路。”对于一个微小的生命, 没有人会揣测它们的感受,作者给一个在读者眼前庸碌爬行的小虫以 人的情绪,“匆匆忙忙”当然只有人类才有的情感,在小动物身上体 现,使读者在读书时眼前一亮。③
《昆虫记》赏析
1
《昆虫记》作者大事记
•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 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 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 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 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 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 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 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 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 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 ③揣测动物的心理,会使文章的情节不再单调,形象 更加圆润。沈石溪的《斑羚飞度》与《狼王梦》两部 短篇小说集之所以受到追捧,得益于对动物心理的揣 测,让我们看到生性残暴的狼,懦弱的鹿,斑羚等动 物智慧的一面。《昆虫记》与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普普通通蚂蚁的走动,经过观察成为了匆忙 的找寻,使读者也替蚂蚁担心,担心它是否能够找到 打道回府的队伍。 • 对动物心理的揣测,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人的 描写中?如何运用? • 我的看法是,人的动作描写可以穿插心理的描写,将 《昆虫记》中昆虫行为透露的心情转化为人的行为中 流露心理的变化,效果会更好。如何运用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通常在记叙文中在写人物动作时不忘紧接着 8 写心理,在部分情况下会使表现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