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示范文本

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示范文本

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示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摘要:通过研究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化学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类型、化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化学事故的医疗救援等有关内容,建立化学实验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基本体系。

关键词:化学实验安全事故预防应对措施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是潜在着危险性的场所,是化学事故多发易发之地。

最近几年,有关化学实验及化学危险品事故的报道不断见诸于报端,给国家、单位和个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政府有关部门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

由于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事故的突发性、剧烈性、多样性、多变性、危害性,就决定了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的安全,避免或消除化学事故,很有必要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事故突发安全事故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研究地基础上,建立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突发安全事故的预防、应急机制和安全系统。

化学实验和化学危险品地安全管理和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多、涉及面广。

怎样把化学安全事故发生前的安全教育和预防、预案,化学事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紧急救援,化学事故发生后的处理、调查和善后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值得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有关人员研究的课题。

1.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1.1 化学实验室的一般安全规则: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一般安全操作规程:一般正确安全操作、加热安全操作、毒物的安全操作、玻璃的安全操作。

一般仪器的安全使用。

1.2. 失火及救火常识。

起火的原因。

预防措施:利用火焰加热时预防措施;由于化学反应放热,达到物质的着火点而引起的燃烧预防措施;自燃性物质,可以引起自身的燃烧的预防措施;电火花引起的燃烧预防措施;由一些聚光物体引起的燃烧预防措施;机械的摩擦、撞击引起的燃烧预防措施。

灭火常识。

灭火器材。

1.3. 危险物质的处理。

着火性物质:强氧化性物质:包括氯酸盐、高氯酸盐、无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硝酸盐和高锰酸盐等。

强酸性物质:浓硝酸、浓硫酸、氯磺酸、铬酐等。

低温着火性物质:此类物质有P(黄磷、红磷) 、P4 S3 、P2S5 、P4 S7 (硫化磷) 、S(硫磺) 、金属粉(Mg、Al 、Zn 等) 、金属条(镁条)等。

自燃性物质:有机金属化合物和还原性金属催化剂(Pt 、Pd、Ni 、Cu2Cr) 等。

禁水性物质:包括Na、K、CaC2 (碳化钙) 、Ca3 P2 (磷化钙) 、NaNH2 (氨基钠) 、LiAlH4 (氢化铝锂) 等。

处理方法(略)。

易燃物质:特别易燃物质:乙醚、二硫化碳、乙醛、戊烷、异戊烷、氧化丙烯、二乙烯醚、羰基镍、烷基铝等物质。

一般易燃性物质。

处理方法(略)。

爆炸性物质:可燃性气体;分解爆炸性物质;爆炸品。

处理方法(略)。

有毒物质:化学药品中毒的预防方法:一般中毒的预防措施: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毒物经皮肤表面进入人体。

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吞食时的处理方法;吸入时的处理方法;沾着皮肤时的处理方法;进入睛睛时的处理方法。

无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有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其它事故的应急处理。

处理方法(略)。

1.4 废弃物质的处理收集、贮存废弃物注意事项。

处理废液时的注意事项。

无机实验中的废液处理:含六价铬离子的废液、含氰化物废液、含镉与铅的废液、含汞废液、含重金属的废液、含砷废液、含钡废液、含酸、碱、盐类物质废液、含无机卤化物的废液的处理。

有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

处理方法(略)。

2. 化学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类型2.1突然发生化学事故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三种因素。

技术因素:一般指人类在化学实验、化工生产、贮存及运输等过程中,对从事的工作岗位未掌握客观规律,违章引起的化学事故。

技术因素造成化学事故的机率最高,也是引起化学事故的最复杂原因。

例如:实验室设施不合适、仪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紊乱、缺少科学的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

产品质量低劣或不合格,储存仓库内剧毒危险品、易燃易爆、氧化还原剂混放。

不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

自然因素:恶略天气造成使用储存的危险品引起燃烧、爆炸,使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外泄,造成突发性化学事故灾害,这类灾害由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引起,目前还无法正确预报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但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很重要。

2.2化学事故特点化学实验及化学危险品理化性质,决定了化学事故有别于其他事故,其主要特点如下:发生突然,防救困难。

灾害性化学事故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常在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生。

一旦发生灾害性化学事故,短时间内可发生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外泄,引起燃烧、爆炸性次生灾害:产生的有毒气体只要吸人几口就可致人死命或窒息,而且有毒气体可迅速扩散到居民区,无孔不入,毒性作用迅速,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措手不及,有毒气体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引起呼吸、消化道等多系统的中毒;而不同的毒物不但防护措施不同,救治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剧毒化合物还需要特效药物才能救治。

事故中心局限区域可由于燃烧、爆炸而出现“高温、高压、缺氧、剧毒”的微小环境,还可因强烈的大火,消耗大量氧气,形成负压将人畜吸入火焰中去。

因而对救援的设备要求也更高。

扩散迅速,受害广泛。

突发化学事故后,有毒有害化学品通过扩散可严重污染空气、地面道路、水源和实验设施。

危害最大的是有毒气体,可迅速往下风方向扩散,在几分钟或儿十分钟内扩散至几百米或数千米远,危害范围可达几十平方米至数平方公里,引起无防护人员中毒;挥发性的有毒液体污染地面、道路和工厂设施时,除可引起污染区人员和参加救援的人员直接中毒外,还可因染毒伤员的污染服装或车辆在染毒区域向外行驶而扩散,造成间接中毒。

污染环境,不易洗消。

有毒气体对环境污染一般影响不大,进入室内,绿化疏密区及低洼地区处气体通过风吹、日晒等可很快逸散消失。

但有毒气体在高低、疏密不一的围墙内易滞留。

能够长期污染环境的主要是有毒液体和有一些高浓度、水溶性的有毒气体。

一般有毒的液体化学品都为油状液体,水溶和水解速率慢,挥发度又小,都有一股特殊而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气味。

一旦污染形成,由于油状液体挥发度小,粘性大,不易消毒,所以毒性的持续时间就长。

若化学事故发生在低温季节或通风不良的地形则毒性可持续几小时或几十小时,甚至更长,洗消特别困难。

危害影响大。

特大化学事故一旦发生,势必影响整个单位综合功能运转。

2.3 化学事故的类型泄漏型化学事故。

这类化学事故指危险品容器破裂、管道、阀门失灵或运输工具故障,发生有毒气体或挥发性强的有毒液体成点状、线状、平面或立体的大量泄漏而造成人员伤害。

这类事故特点是中毒人员多,现场死亡人员少。

燃爆型化学事故。

这类化学事故可由于燃烧、爆炸,使有毒气体泄漏和爆炸造成人员伤害。

这类事故特点由于燃爆本身及次生的灾害造成现场死伤人员多,有中毒伤员,也有烧伤、骨折复合中毒伤员,伤情复杂。

3. 化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3.1应急预案原则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充分准备,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44号)成立实验室安全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关于危险化学实验及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政策、法规及工作部署;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化学实验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对可能诱发化学实验及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隐患和危险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做好预防治理和事故预警工作;对化学实验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制定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责。

负责联系公安、消防、卫生、医疗、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单位。

建立协调联动应急救援处理体制。

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专家组,负责论证救援方案,提出救援建议,进行救援处置和提供技术咨询,参与事故调查,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应急响应、报警、救援、应急状态解除、后期处置机制。

3.2化学事故相关处置对策3.2.1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欲减少或防止化学事故的发生,把化学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尤其是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的化学实验、实验室、危险品仓库。

更应认真普及化学事故防范和化学毒物伤害防护及中毒抢救等常识。

可由消防部队专业技术人员或组织化学、卫生防疫、人防、环保监测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教职工、学生讲课,并可进行疏散和简易防护器具佩戴使用训练,还可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片、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必须完善并落实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各级领导逐级负责、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的制度。

领导严格按规程、规范管理,职工自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患于未然。

要切实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维修、监控,这是预防化学事故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要教育教职工学生遇有险情发生,应沉着、镇静,按预案和处置程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置。

消防执法监督部门应严格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其及时消除隐患。

3.2.2调查研究,制定预案。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①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的部门的名称、地址、规模,储存、使用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危险特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危险源位置、数量,可引起爆炸、燃烧的因素等;②化学危险源单位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的类型及危险程度,这些部门自有的消防设施、设备种类、性能状况,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性能状况,专(兼)职抢险救援队伍力量情况,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职责分工情况等;③化学危险源单位内及其附近地理环境情况,如单位内部布局、与周围单位、居民住宅的间距、人口密度、疏散通道、消防水源(及其可能受污染的情况)等;④突发性化学事故发生后,在最大事故危及的范围内需要重点保卫的目标及其实施保卫的方法;⑤具有救援能力的单位,如公安、消防、卫生、医疗、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化学危险物品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的分布情况,以及通告联络方式,集结方法、地点等;⑥危险目标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对化学事故潜在的危险度进行评估,进而确定重点预防和处置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