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说明
学情分析
《燕子》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难点就在于怎样让学生学会这种“通过观察和想象能力来描绘这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这是本班学生所欠缺的,所以在课堂上要着重讲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但是面对没学过的、不明白诗意的的古诗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大体了解并简单能说诗句的意思,便于他们永久记忆。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景色的。
《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
《春日》则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第二、三段描写了不同姿态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
叶,要重点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课文第四、五段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的描写。
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可以充分发展3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熏陶。
对于这种文质兼美的,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因为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珍珠泉》是一篇文辞优美的,特别是对于泉水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优美,那么如何把这样优美的文字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是比较难的一个地方。
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泉水的资料,什么叫泉水,他跟溪水、河水有什么区别呢?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布置他们也去关注下家乡的景物,为以后的习作做准备。
这次的语文园地,涉及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五个板块,主要内容与家乡和景物密切相关,其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话题都是”介绍家乡的景物”。
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有话可说,并且能说得清楚生动,
教师课前就提示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游览家乡的一个景点,搜集好相关的资料和照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是”仔细观察,说出景物的特点”“按照顺序,说清楚”“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展开丰富想象”,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可以借助本组课文在观察特点和写作顺序上的方法,想想家乡的植物、动物、风景有什么特别之处,怎样介绍更清楚,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旨在通过发现、运用、读背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宽带网的设置意在抛砖引玉,让孩子学会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勤做摘录和卡片,提升写作能力。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
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
“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与本册课本配套的选读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本单元教学用1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