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类试卷]健康教育中级基础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拟试卷13.doc

[医学类试卷]健康教育中级基础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拟试卷13.doc

[医学类试卷]健康教育中级基础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拟试卷
13
1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有传播、干预和
(A)倡导
(B)预防
(C)教育
(D)赋权
(E)协调
2 不是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是
(A)传播
(B)教育
(C)宣传
(D)干预
(E)赋权
3 衡量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指标是要监测人们的
(A)健康知识的掌握
(B)健康态度的转变
(C)健康行为的改变
(D)健康思维的转变
(E)健康理念的更新
4 健康教育重点解决健康影响因素中的
(A)健康传播与行为干预
(B)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
(C)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
(D)利用有限的卫生服务
(E)有计划地改善生活质量
5 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促进的解释除强调“促进健康”本身含义外,还特别强调了“环境的战略”和
(A)干预
(B)预防
(C)责任
(D)合作
(E)协调
6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共同点是(A)运用策略的方法
(B)开展工作的主体
(C)制定的工作目标
(D)动员对象的层次
(E)解决健康的问题
7 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是
(A)改变不健康的观念
(B)提供卫生保健知识
(C)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
(D)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善(E)改善健康的支持环境
8 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A)社会策略
(B)部门协调
(C)社会动员
(D)社会倡导
(E)环境支持
9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
(A)健康维护
(B)健康保健
(C)健康支持
(D)健康传播
(E)健康管理
10 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是
(A)初级卫生保健
(B)社区卫生服务
(C)健康教育
(D)爱国卫生运动
(E)卫生宣传
11 衡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好坏的指标是公民健康
(A)宣传
(B)传播
(C)素养
(D)营销
(E)促进
12 被认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最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健康促进策略是
(A)社会动员
(B)社会参与
(C)卫生宣传
(D)爱国卫生运动
(E)社区行动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施的完全符合国际公共卫生界所推崇的“健康促进”原理和主要内容的是
(A)社会动员
(B)健康促进
(C)爱国卫生运动
(D)卫生宣传
(E)健康教育
14 健康促进的主要工作方法包括出台政策、提供服务和(A)教育干预
(B)知识传播
(C)预防疾病
(D)环境改善
(E)健康咨询
15 观点正确的是
(A)健康促进可以替代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更专业
(C)健康教育比卫生宣传“高级”
(D)卫生宣传信息涵盖范围比健康教育小
(E)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不能互相代替
16 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更注重的是
(A)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
(B)改善健康的支持环境
(C)消除健康危险因素
(D)评价传播和干预效果
(E)知识传播与提供技能
17 为改变人们行为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的是(A)健康干预
(B)政府立法
(C)健康促进
(D)部门协调
(E)资源调配
18 开展健康促进的主体是
(A)专业人员
(B)社会工作者
(C)医务人员
(D)政府决策者
(E)医院领导
19 健康促进的重点是
(A)促进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B)通过健康传播活动掌握健康知识(C)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健康行为(D)出台健康相关政策提供可及服务(E)重点解决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因素20 只能提高知识知晓率的是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卫生宣传
(D)社会动员
(E)社会参与
21 不是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是
(A)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B)以卫生保健知识为主
(C)对人群进行健康观的认知教育
(D)充分挖掘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
(E)针对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
22 不是健康教育特点的是
(A)以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B)常用方法有传播、干预和培训
(C)社会动员、组织发动和协调管理(D)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核心策略(E)以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为目标
23 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A)卫生宣传与健康传播
(B)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C)社区行动与健康干预
(D)开发领导与健康培训
(E)健康营销与大众传播
24 不是健康促进重要工作领域的是
(A)提高社区维护健康的能力
(B)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C)创造支持社会环境
(D)针对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
(E)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
24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C.《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D.《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2月26日E.《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2007年6月20日
25 全世界第一份我国颁布的官方公告是
26 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卫生方面的国际多边公约是
27 2006年1月9日在我国生效的是
28 2015年我国第二次修订的是
28 A.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观察而形成
B.能增强或降低个人行为再发生可能性的措施
C.对某种行为的可能结局产生预期
D.个人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自信心
E.个人对目标指引的行为和活动的自我调节
29 社会认知理论的期望概念是
30 社会认知理论的观察学习概念是
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强化概念是
32 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控制概念是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