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以一年级为例
邛崃市冉义镇中心小学校文雯
中文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前提,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更应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予以重视。
本文就如何培养低段语文阅读能力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低段阅读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小学低段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黄金时段,也是最难把握的时段。
这一时段,学生识字不多,且尚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时期,如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低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低段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学习基础,农村的学生更显薄弱。
识字量少,课外阅读量小,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仅靠一本教材,会使语文课堂变得单一、狭窄,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学习的快乐和令人欲罢不能的文学魅力。
其次,早前的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教材的重要性,忽视语文学习的多样化。
在阅读学习的道路上,尤其是课外阅读,低段的孩子比高段的孩子更容易遇到困难,也更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
在课内外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会遇到不识字、不了解故事背景、不理解故事含义或文章枯燥等等问题,孩子无法自立完成课外阅读时,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及时的辅助和引导,减少阅读过程中这些困难,学生就无法再阅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低段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
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
于是,增加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可或缺。
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一)课内阅读
1.阅读教学的“一对多”模式。
在众多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山东潍坊北海学校小学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最值得借鉴。
在《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过程:首先,她摆脱了教材束缚,用高效的方式完成教材教学,接着利用课内时间同学生一起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
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的识字量尽可能膨胀。
这一点值得一年级的教师重视,一年级是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就是大量识字,学会识字。
课内阅读应以“一对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优先为例:以教材为范本,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或识字方法,再辅助以《语文主题学习》或者绘本等丛书进行拓展阅读和语文学习方法的现场练习。
这种迁移式的学习,不仅将课堂前半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更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更加新鲜、高效。
2.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于低段学生,比起大量的背诵和朗读,教师更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读书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朝夕便能形成。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学时,对于正确语文学习方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幼儿园时的读书习惯,即不看书也可以将课文背下来,或不用正确的普通话朗读等。
这样的现象很容易成为学生阅读道路的拦路虎。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不容忽视。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灌输给孩子“读书要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四到”。
“手到”即手指着书,随着朗读的节奏移动;“眼到”眼看书,跟随手指的移动;“口到”即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心到”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专心,用心读比用眼、用嘴更重要。
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高效的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因此一年级的教师应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3.“读”与“说”的紧密结合。
教材以课文为基点展开,课内丛书以教材为中心拓展,形成了语文课堂无限的张力。
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和课内丛书的有趣性,激发学生“能说会读”、“想说想读”的激情。
如果说“读”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录入,那么“说”就是大脑将录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再输出的过程,而这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说”的基础是“读”,“读”中穿插“说”,两者相结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以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玛莎长大了》为例。
这篇课文在本册中故事性强、篇幅较长,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并且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再次,可以一步步就课文内容的概述做简要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如何去抓住主要信息摒弃次要信息。
其次紧系课文内容,就“如何简要完整的复述课文”做简要的课内
延伸。
当一个故事在学生脑中能够产生完整的画面,并且学生能够用完整的话流利的复述故事梗概,便是阅读能力基础的形成。
4.练习的重要性。
这里所提到的练习,包括了一些系列的读后感、习题、续写、交流等,读后有思考,才能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书并不是读地越多越好,不会运用也只能算是文字的堆砌。
阅读练习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读后能够获得知识积累,学习到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阅读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一对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中,“多”也可以被当做练习的范例,当学生能够把握一个知识点时,结合课外阅读,及时利用新学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不难达到充分巩固新知识点,又实现课内延伸阅读的教学目标。
在练习中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提供思维方向,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攻破难题,使学生尝成功的体验。
也是这种成功的体验,能够提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5.树立大语文观。
在课堂中需要做到:学语文,也不止学语文。
把阅读教学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结合,使教学不空有华丽的表象,结合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真正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
阅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扣住文章所折射的真的道理、善的行为、美的现象等,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陶冶。
低段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学生能够轻易从阅读的材料中感知出新的东西,尊重学生的感知,使文章常读常新,才能够充分体现出阅读的魅力。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家住在大海边》的教学中,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
本单元以“大海”为主题展开,考虑到农村的孩子对于大海的了解并不深,许多学生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因此在本课的导入部分,呈现教师准备好的关于大海的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有了感性知识的铺垫,才能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幸福、开心的情感,感受海边渔民的生活气息。
在本课中,拓展一首儿歌《美丽的海边》,让学生用在课文中体会到的对大海浓浓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二)课外阅读
1.绘本阅读
绘本阅读的最大优点就是,精美缤纷的画面能够有力地冲击人的视觉神经,引发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便是绘本阅读的起点。
激趣的故事、简洁明了的文字、栩栩如生的画面,都成为学生阅读的敲门砖。
相比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那些识字少,性格顽皮又坐不住的孩子,更需要绘本阅读。
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留有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
发展,说出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甚至是续编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大部分学生安静下来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一步。
2.鼓励与奖励并行。
促使人进步的最好方式,就是鼓励。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非常需要鼓励。
学生中不缺乏那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有问题就逃避的。
在潜意识中,退缩和逃避是避免惩罚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行为的源头就是教师或家长的责备和惩罚,是学生前进的绊脚石。
以鼓励为主,奖励为辅的方式,在情感上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举行班级的“读书展示会”,让学生和同学们分享他阅读过的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受到同学的赞同、老师的表扬和激励,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家长亲密配合
仅靠短暂的课内阅读往往是不够的,课外阅读的一半重任会落在家长的肩上。
这也是课外阅读难以快速实现理想状态的一大问题。
可以利用家长会期间,进行“重视课外阅读”的主题会,和家长积极地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供一年级孩子阅读书目,呼吁家长“亲子读书”,建议家长准备小书桌、小书架,把书目放在孩子容易拿又容易看到的地方,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教师在这方面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和积极的应对。
4.教学相长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文章中挖掘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围绕着整个小学阶段,因此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教学相长,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段学生的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
如果把人一生的学习比作盖楼房,想要造一栋参天高楼,基石必定要稳固。
而低段语文教师便是这基石的搬运者,低段阅读存在着许多难以攻破的问题,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寻找答案,用细心去分析问题,用决心去攻克困境,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海量阅读,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拙见[J].学周刊B
版,2014,(6):36
[2]程菊.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0)
[3]陈肖霞.书山有路巧引领——浅谈小学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A].现代阅读,201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