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蓝田股份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二、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二,绩优神话的终结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
然后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董事会发布公告说,早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保田,董事兼财务负责人黎洪福,董秘王意玲等三名高管,以及包括公司财务部长在内的七名中层管理人员共十人被公安部门拘传,接受调查.据知情人士介绍,公司的会计资料也被查封用于办案.由于群龙无首,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提前放假.另据了解,公司的董事长职权现已授权其他人行使.其实,早在2001年10月8日,蓝田股份董事会公告称:“2001年9月21日本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2001年10月26日,北京某财经大学一位刘姓研究员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尽管这几年其报表一直显示每股盈利很高,但就是很难令人相信。
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随后,从1999年到今年的3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去年9月21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三、造假分析——————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其一,虚增收入。
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及“无氧鱼“的神话。
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
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
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
现金流量表中,观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
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
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
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
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
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
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
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四、审计失败的分析(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
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蓝田涉嫌造假的申请上市的材料以及经营期间的年报进行审计时出具的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实在匪夷所思,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之低、责任意识之差,令人咋舌。
蓝田审计的失败,原因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蓝田股份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大量造假,为审计的失败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从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偏低,审计程序不当刘姝威发表的文章受到银行业的关注,各银行纷纷停止了对蓝田的放款,使蓝田的伪装系统瞬间崩溃。
这引发我们的思考,揭露蓝田造假事实的竟为审计业外人士,相比之下,那些通过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受过高等审计教育培训的正规注册会计师们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事实。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蓝田的造假手法很简单,只要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分析性复核等程序,就可以避免本次审计不当案例的发生。
对蓝田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未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及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未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实质性测试,导致本次审计失败的发生。
蓝田通过财务虚假“创造“了利润,注册会计师的失职使我国商业银行及中小股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国家财政也因此遭受了损失。
2、审计人员由于道德风险与职业谨慎导致的过失行为所谓审计道德风险,是审计风险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指审计人员因违反工作程序及审计纪律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后果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有意的。
所谓职业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防范审计风险过程中应持有的认真态度。
在对蓝田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规避道德风险,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利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未能对蓝田的内部控制系统、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进行合理地评估,也未能充分执行各项审计程序、认真得对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结果进行复核,从而纵容了审计人员过失行为的发生,导致审计失败。
3、审计方法出现缺陷其一,在对蓝田股份进行审计时,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对蓝田的内部控制测试过度依赖,过度信任内部审计的结果。
实际上,企业内控制度系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企业内部管理局限性的影响,当审计人员准备相信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为有效时,内部控制测试便成为审计的一项必要环节,内控制度设计或运行情况的不合理、会计信息的失真都会导致内部审计的失败。
其二,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计。
此方法较传统,并且具有一定风险性与机械性。
在采样取证不均衡、样本情况较为复杂或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审计可靠性极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审计的失败。
(二)审计失败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等多项法律规定,在本案例中,蓝田公司的管理层应针对财务报表的舞弊及重大错报事项承担会计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遗漏承担审计责任,主要指行政责任,需要接受有关监管部门实施的处罚措施。
五、案例启示(一)审计人员应遵守执业准则,遵循审计流程,提高自身执业能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变化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守新准则,遵循新的审计流程,不断提高自身执业能力,践行执业准则,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国内外审计经验的交流。
具体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按要求实施计划,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对重大错报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执行控制测试,对于重大交易、余额披露的审计资料执行实质性程序,确定进一步的总体执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