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6
❖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第3章 材料的界面理论
3.1 概述
❖ 在一个多相体系中,不同相之间存在界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纤维与基体 树脂两相组成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通 过界面使纤维与基体树脂结合为一个整体, 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树脂所没有的性能。
2
3.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1.表面现象:发生在界面上的现象。 2.产生表面现象的原因:与物质的表面能有关。
10
❖ 1)表面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1)有机硅烷类偶联剂的反应机理
(ⅰ)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R
R
X
Si
X H2O HO
Si
OH + 3HX
X
R
(ⅱ)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OH
OH
Si O Si O
11
(ⅲ)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酸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生成氢键;
14
❖ (2)有机络合物类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另一大类偶联剂是有机络合物。它们是有机酸与氯化铬的络合物。 该类偶联剂在无水条件下结构式为:
C
O
O
Cl
Cl
Cr
Cr
Cl
Cl
O
H
应用较多的是甲基丙烯酸氯化鉻盐;即“沃兰”(Vo1an),其结构式为:
H3C C CH2
C
O
O
Cl
Cl
Cr
Cr
Cl
Cl
O
15 H
❖ 沃兰对玻璃纤维表面的处理机理如下: (ⅰ)沃兰水解
❖ 3.界面效果 由于界面的存在显示出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并由于界
面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23
❖ 3.4.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1.树脂抑制层与界面区 1)树脂抑制层
在复合材料中,越接近增强材料的表面,微胶束排列 得越有序。在增强材料表面形成的树脂微胶束有序层称为 “树脂抑制层”。 2)界面区 界面区: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的界面再加上基体和增强材 料表面的薄层构成。
网状结构是指在复合材料组分中,一相是三维连续,另 一相为二维连续的或者两相都是三维连续的。
21
❖ 2.层状结构 两组分均为二维连续相。所形成的材料在垂直于增强相和
平行于增强相的方向上,其力学等性质是不同的,特别是层 间剪切强度低。 ❖ 3.单向结构
纤维单向增强及筒状结构的复合材料。 ❖ 4.分散状结构
2 X基团:有机硅烷中的X基团不同,将影响到偶联剂水解和 相互间聚合的速度,以及与玻璃纤维间的偶联效果。目前采 用较多的是X基团为甲氧基或乙氧基的有机硅烷偶联剂。其 水解速度比较缓慢,水解析出的甲醇和乙醇无腐蚀性,所生 成的硅醇比较稳定.可在水介质条件下同玻璃纤维表面进行 反应。
3 有机硅烷所带的另一个基团R,将与基体树脂反应,不同的 R基团,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树脂。
1. 物理持性: 指材料的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
2. 化学特性: 指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反应活性。
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决定了增强材料
表面自由能的大小、润湿性及化学反应活性。关系
到增强材料是否需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是否容易 与环境接触物反应(如与氧、水、有机物等反应),表 面与基体材料间是否能形成化学键。
如果增强材料表面没有应力集中,而且全部表 面都形成了界面,则界面区传递应力是均匀的。若 基体与增强材料间的润湿性不好,胶接面不完全, 应力的传递面积仅为增强材料总面积的一部分。所 以,为使复合材料内部能均匀地传递应力,显示出 优良的性能,要求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一 个完整的界面区。
25
❖ 2.界面结构 1)粉状填料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根据填料的表面能Ea和树脂基体的内聚能密度Ed的相对 大小,可把填料分为活性填料和非活性填料。 Ea>Ed 为活性填料 Ea≤Ed 为非活性填料 当填料是活性填料时,则在界面力的作用下界面区形成 “致密层”。在“致密层”附近形成“松散层”,对于非活 性填料,则仅有“松散层”存在。可把界面结构示意描述如 下: 活性填料:基体/松散层/致密层/活性填料 非活性填料:基体/松散层/非活性填料
9
❖ 浸润剂的作用:
1 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 2 防止纤维间的磨损; 3 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 4 便于纺织加工。
常用的浸润剂:石蜡乳剂(含石蜡、凡士林、硬脂酸)、聚醋酸乙烯酯。
纺织型
增强型
注: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 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可不必除去
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碳纤维等都有明显的氧化表面,有 利于形成具有高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表面。若其表面被 污染,一般会降低其表面能,影响极性基体对它的湿润。
5
❖ 4. 表面性质与表面结构的关系
增强材料的上述三种表面性质除了与材料表面层化学组 成有关外,还同增强材络结构学说。按照网络结构学说的观点,硅酸盐玻璃是由一 个三维空间的不规律的连续网络构成的。连续网络又由许多 多面体(如四面体)构成。多面体的中心为电荷较多而半径 较小的阳离子所包围。在玻璃内部这些阳离子与周围的阴离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
除上述偶联剂外,新型偶联剂还有阳离子型、钛酸酯型、 铝酸酯型和稀土类等。
20
3.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润湿过程。 2、聚合物的固化过程。
❖ 3.4.1复合材料复合结构的类型
由于各种组分的性质、状态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制造出 不同复合结构的复合材料。复合结构按其织态结构一般可 分以下五个类型: 1.网状结构
增强纤维内部的化学组成与其表面层的化学组成不
完全相同。
4
❖ 3. 表面自由能
增强材料与基体能够粘接在一起的必要条件,
(1)是基体与增强材料能紧密接触,
(2)是它们之间能润湿,后者取决于它们的表面自由能,
即表面张力。
若一种液体能浸润一种固体(即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开),则 固体的表面张力要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常用的极性基体材 料的表面张力在35~45达因·厘米-1之间(如聚酯树脂的表面张 力为35达因·厘米-1,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3达 因·厘米-1),若要求这些基体材料能润湿增强纤维,则要求 增强纤维的表面张力大于45达因·厘米-1。
O
O
O
H
Si O Si
O
H2O
树脂沃反兰应的。R基团(CH3-C=CH2)及Cr—OH(Cr—Cl)将与基体
18
❖ 2)表面偶联剂的处理效果 改进了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水、电绝缘及老化等性能,显
著地提高了玻璃纤维湿态性能。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均有改进,表明偶联剂既保
护了玻璃纤维的表面,又增强了纤维与树脂界面的粘结,防 止了水分和其它有害介质的浸蚀。
化学键理论一直比较广泛地被用来解释偶联剂的作用。它 对指导选择偶联剂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化学键理论不 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偶联剂官能团不能与树脂反应,却仍有较 好的处理效果。
8
❖ 2.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为了在玻璃纤维抽丝和纺织工序中达到集束、润
滑和消除静电吸附等目的,抽丝时,在单丝上涂了 一层纺织型浸润剂(石蜡乳剂)。 (1) 浸润剂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妨碍了纤维与基 体材料的粘接),用前去除浸润剂,
(2)采用偶联剂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的分 子结构中,一般都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极性基团, 一种基团与玻璃纤维结合,另一种基团能与基体树 脂结合,从而使纤维和基体这两类性质差异很大的 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
Cr
O
O
HH
O
OO
Cr
H H
O
H
O
H3C C CH2
H C
H
O
OO
O
H
Cr
Cr
H
O O
O
H
H
H
O
O
Si
O
Si O
Si
O
Si
17
第二步:干燥(脱水),沃兰之间及沃兰与玻璃纤维表面 间缩合——醚化反应;
H3C C CH2
C
O
O
H3C C CH2
C
O
O
O Cr Cr O
O
O
O
H
O
Si O Si
O
Cr
Cr O
19
❖ 3)常用的偶联剂
(1)耐高温型偶联剂 如适用于聚苯并咪唑(PBI)和聚酰亚胺(PI)玻璃纤维复
合材料的偶联剂,是一类带有苯环芳香族硅烷,这类偶联剂 都含有稳定的苯环和能与树脂反应的官能团。 (2)过氧化物型偶联剂
既是偶联剂又是引发剂、增粘剂。加热时,由于热裂解而 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反应可以和有机物或无机物起化学 键合作用。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O Si OH
O HH
O
-H2O
R
R
O Si O Si
O
O
Si O Si
Si
O
Si O
13
❖ 偶联剂处理后纤维的性能:
1 有机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的表面结合起来了。 有机硅烷中的R基团将与基体树脂反应,改变了玻璃纤维表 面原来的性质,使之具有憎水而亲基体树脂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