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次页♣讲次:第4周/ 第4次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

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三、足阳明胃经45min♣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针灸学》讲稿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3.臑:上臂。

臑内:上臂屈侧。

4.上骨:桡骨。

5.廉:边缘。

1.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可图示如下:中焦-络大肠-沿胃口-上膈-属肺-出腋下-上肢内侧前沿-列缺-鱼际-大拇指桡侧端(少商)-食指内侧(商阳)2.联络脏腑器官: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等。

手太阴经络现象韩某女20岁1975年初诊左肺经皮脂腺痣自幼发病,绒毛状增生或疣状增生性皮损,从胸中至左拇指内侧,沿肺经分布冯某男9岁1971年初诊右肺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年,多角形扁平丘疹,从右胸至鱼际部位,沿肺经呈带状分布。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偏头痛、口眼喎斜、喉痹、颈项痛、牙痛、上臂内侧痛、手腕痛。

2.脏腑病候:咳嗽、气喘、胸痛、咳血、胸部胀满、吐泻、潮热。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11穴)1.中府ZHONG FU(LU1)肺募穴云门YUNMEN (LU2)〔定位〕〔主治〕共性:调理肺气止咳平喘〔配伍〕〔操作〕2.天府TIANFU(LU3)侠白XIABAI (LU4)〔定位〕〔主治〕共性:止咳平喘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特点:天府:瘿气、鼻衄。

〔配伍〕〔操作〕3.尺泽CHIZE (LU5)合穴孔最KONGZUI (LU6)郄穴列缺LIEQUE (LU7)络穴经渠JINGQU (LU8)经穴太渊TAIYUAN (LU9)输穴;原穴;脉会穴〔定位〕〔主治〕共性:宣肺止咳理气平喘清泻肺热特点:尺泽:泻肺热。

泻热作用强。

“合主逆气而泄”孔最:清热止血。

列缺:宣肺疏风,通经活络。

《四总歌》:“头项寻列缺”《八脉交会八穴歌》:“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太渊:脉之大会。

〔配伍〕〔操作〕4.鱼际YUJI (LU10)荥穴少商SHAOSHANG (LU11)井穴〔定位〕〔主治〕共性:清泻肺热,清利咽喉。

特点:鱼际:吐泻、乳痈、掌中热。

少商:醒脑开窍〔配伍〕〔操作〕手太阴肺经经穴主治小结:二、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4.髃骨:肩胛岗之肩峰突。

5.柱骨:泛指颈椎。

6.柱骨之会上:指大椎穴。

7.缺盆:锁骨上窝。

1.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可图示如下:食指之端--第一、二掌骨间--阳溪--行上肢外侧前面--上肩-背(大椎)---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上颈贯颊--入下齿--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挟鼻孔(迎香)2.联络脏腑器官:大肠、肺、膈、口、鼻、下齿等。

手阳明经络现象董某女37岁1972年初诊右大肠经汗孔角化症病期27年,环形堤状隆起之角化性皮损,沿大肠经呈带状分布,从1、2指至肩峰。

张某女5岁1972年初诊左大肠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个月,苔癣化皮损沿大肠经呈带状分布,从左手1-2指至肩部。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上臂疼痛,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咽喉疼痛,颈强痛,牙痛,鼻衄,鼻渊。

2.脏腑病候:腹痛,腹胀,泄泻,肠鸣。

《灵枢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20穴)1.商阳SHANGYANG (LI1)井穴二间ERJIAN (LI2)荥穴三间SANJIAN (LI3)输穴合谷HEGU (LI4)原穴阳溪YANGXI (LI5)经穴〔定位〕〔主治〕共性:(1)泻阳明热(2)通络止痛(3)调理胃肠特点:商阳:醒脑开窍合谷:(1)有较强的泻热作用(2)醒脑开窍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

(3)治头面五官病《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4)催产、下死胎(古籍记载)补合谷、泻三阴交堕胎。

《神应经》(明•陈会):孕妇不宜针。

阳溪:疏风散热〔配伍〕〔操作〕2.偏历PIANLI (LI6)络穴温溜WENLIU (LI7)郄穴下廉XIALIAN (LI8)上廉SHANGLIAN (LI9)手三里SHOUSANLI(LI10)曲池QUCHI (LI11)合穴〔定位〕〔主治〕共性:(1)泻阳明热(2)通络止痛特点:偏历:本经络穴。

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

温溜:治疗疔疮。

手三里:长于治疗腰痛(急性腰扭伤)曲池:(1)祛风泻热长于治疗皮肤病。

(2)通络止痛作用强。

用于一切上肢疾患。

(3)长于治疗大肠腑病。

本经合穴。

(4)别名--鬼臣(5)行气化瘀(6)现代研究〔配伍〕〔操作〕3.肘髎ZHOULIAO (LI12)手五里SHOUWULI (LI13)臂臑BINAO (LI14)肩髃JIANYU (LI15)巨骨JUGU (LI16)〔定位〕〔主治〕共性:(1)通经活络,宣痹止痛(2)理气散结特点:臂臑:清热明目肩髃:长于治疗肩部疾患。

肩三针:肩髃、肩贞、肩前。

〔配伍〕〔操作〕4.天鼎TIANDING (LI17)扶突FUTU (LI18)〔定位〕〔主治〕共性:清咽利喉,理气化痰特点:扶突:宣肺理气〔配伍〕〔操作〕5.口禾髎KOUHELIAO (LI19)迎香YINGXIANG (LI20)〔定位〕〔主治〕共性:疏风通络,清热开窍特点:迎香:现代应用,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

〔配伍〕〔操作〕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小结: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释:1.頞:鼻根部。

2.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颐:口角后,下颌部。

4.客主人:上关穴。

5.额颅:前额。

6.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7.胃口:胃之下口。

幽门。

8.髀关:(1)股之上端。

(2)膝上通称。

9.伏兔:股四头肌隆起处。

10.膑:膝盖。

11.足跗:足背。

12.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内侧趾缝。

(1)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2)联络脏腑器官:鼻、上齿、唇、口、目、耳、胃、脾、咽喉、膈等。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头痛、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咽喉疼痛、牙痛、鼽衄、下肢疼痛。

2.脏腑病候:胃脘疼痛、腹痛、腹泻、肠鸣、消谷善饥、痢疾、癫狂。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45穴)1.承泣CHENGQI (ST1)四白SIBAI (ST2)巨髎JULIAO (ST3)地仓DICANG (ST4)〔定位〕〔主治〕共性:疏风通络以治疗局部病变为主。

特点:承泣、四白、巨髎:祛风明目治疗一切目疾。

巨髎:治疗鼻病。

地仓:长于治疗口眼歪斜。

〔配伍〕〔操作〕2.大迎DAYING (ST5)颊车JIACHE (ST6)下关XIAGUAN(ST7)〔定位〕〔主治〕共性:开关通络以治疗面口疾患为主。

特点:颊车:疏风清热,调气止痛下关:疏风清热〔配伍〕〔操作〕3.头维TOUWEI (ST8)〔定位〕〔主治〕祛风泄火,止痛明目〔配伍〕〔操作〕4.人迎RENYING (ST9)水突SHUITU (ST10)气舍QISHE (ST11)缺盆QUEPEN (ST12)〔定位〕〔主治〕共性:宣肺平喘,利咽理气治疗局部及就近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特点:人迎:降血压。

气舍:通络止痛。

〔配伍〕〔操作〕5.气户QIHU (ST13)库房KUFANG (ST14)屋翳WUYI (ST15)膺窗YINGCHUANG(ST16)乳中RUZHONG (ST17)乳根RUGEN (ST18)〔定位〕〔主治〕共性:(1)宽胸理气,止咳平喘(2)调理气血特点:乳根:活血通络〔配伍〕〔操作〕6.不容BURONG (ST19)承满CHENGMAN (ST20)梁门LIANGMEN (ST21)关门GUANMEN (ST22)太乙TAIYI (ST23)滑肉门HUAROUMEN(ST24)天枢TIANSHU (ST25)大肠募穴〔定位〕〔主治〕共性: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以治疗局部和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特点:太乙、滑肉门:镇惊化痰。

天枢:(1)长于调理脾胃(2)除湿(3)调理气血〔配伍〕〔操作〕7.外陵WAILING (ST26)大巨DAJU (ST27)水道SHUIAAO (ST28)归来GUILAI (ST29)气冲QICHONG (ST30)〔定位〕〔主治〕共性:理气止痛以治泌尿生殖、少腹部疾患为主。

特点:归来:调经止带,〔配伍〕〔操作〕8.髀关BIGUAN (ST31)伏兔FUTU (ST32)阴市YINSHI (ST33)梁丘LIANGQIU (ST34)郄穴犊鼻DUBI (ST35)〔定位〕〔主治〕共性:疏经通络特点:梁丘:(1)本经郄穴,治疗急性痛证。

(2)理气和胃〔配伍〕〔操作〕9.足三里ZUSANLI (ST36)合穴;胃下合穴上巨虚SHANGJUXU(ST37)大肠下合穴条口TIAOKOU (ST38)下巨虚XIAJUXU (ST39)小肠下合穴丰隆FENGLONG (ST40)络穴〔定位〕〔主治〕共性:(1)调理脾胃(2)通经活络特点:足三里: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此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