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作业
之观后感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10级一班
姓名:佟赛菡
学号:0968100341
旅游文化观后感
在本次课程中,给我印象深刻视频莫过于对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等这些历史文化遗物的介绍激发了我无限的兴趣,于是在看完视频后,我有深入的去了解了有关平遥和云冈的一些历史和事物。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 1 6 3 米,墙高约1 2 米,把面积约2 . 2 5 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
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
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
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云冈石窟
北魏时,虽有太武帝七年时诏令毁佛焚经坑杀僧人的灭佛事件,但大体来说,佛教蓬勃发展,故开窟造像颇为盛行。
初期,昙曜上奏文成帝,于和平元年(460年),在桑干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断崖上凿山石壁,开窟五所。
之后,武州山开窟造像大规模地展开,进入了崇佛的高潮时期。
河北等地的数十万传统匠师雕凿了其他的窟。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云冈石窟的雕凿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故在中区石窟中(5—13窟)可见到许多带有汉族色彩的佛像。
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热潮逐渐衰退,此后窟龛多由贵族官吏为祈福超渡而建。
这些窟多为小型洞窟,即昙曜五窟以西的诸小窟。
随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遭到人为破环。
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多种方法维护,包括降低水位法、化学材料灌浆加固及黏结加固等。
2012年到2013年,大同云冈石窟将对第3窟和第9窟至13窟的“五华洞”进行岩体加固、窟檐建设等工作。
[2]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
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之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
[
对于这样的课程,首先让我对这样历史文化有了初步了了解,激发个人性质,其次让我更加热爱旅游,热爱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