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向南) 1)“南渡长江”,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 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 岸。 •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即以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 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 城进击中。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 主体中。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高潮在前,即把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 最前面。让读者在最 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四、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 军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 言特点。 2.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六、牛刀小试
1.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 息。 2.在报纸上选取一则新闻,说出有关的 要素。
中考链接:为新闻拟写标题,并 说出理由。
XX网2016年4月22日 4月22 日是中国首个中国 航天日。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博物馆 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 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 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 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 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 进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标题: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了 中国在航天方面的辉煌成就。 理由:1、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 2、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五、合作探究
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中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留给别组 或老师。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 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精讲点拨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南渡长江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 “经营了三个半月”按理说长江防 线应当牢不可破,但后面紧接着说 国民党军队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 强大 的反差,在对比中显示出我 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表明国民党军队不堪一 击,溃退之快,胜利者的自豪感从 这三个词语中毫不隐讳的流露出来 。
• 这里的“风平浪静”并不完全是自然 景观的描述,更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 券的心态,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表现我军势 不可挡、蔚为壮观。
2018/6/1
24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败。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摧枯拉朽: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2018/6/1 23
1、不能,“已”是“已经”,表明解放 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 三十万人是个约数,不是确数。
2、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 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 英勇。“溃退”更说明国民党军队 败退的速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人们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 透露出豪迈的情感。
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 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 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 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学后怎么办?
8、字斟句酌
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 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 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 退” “摧枯拉朽”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 (结语) 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品味语言 一、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 掉?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 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 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 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 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 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 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 条件或现实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 最后一句话。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 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 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1、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6)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 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 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7)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 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 概括、 准确。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 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 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 传播性 真实性 时效性
新闻的五个W When—— 何时 Who —— 何人 Why —— 何故
• “不到”“即以”“正向”这些表时 间的词语与“突破”“占领”“进击 ”这些表行为的词恰当配合,把我军 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的 淋漓尽致。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这篇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 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 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 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 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
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
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 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 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 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一个H
Where—— 何地
What —— 何事
(How———如何)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
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 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 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三)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有时候背景包含在主体里) 5、结语。
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 “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 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 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
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合众社) 路透社(英国) 塔斯社(俄罗 斯) 共同社(日本) 英国 ( 路透 社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导语) 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主体) 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34
拓展: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导入新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
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 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
是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渡江战役示意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 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 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