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出题人:张锋审题人:成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1.“公”在商代仅是商王对旁系亲属的称谓。
到了西周,周王更多的将“公”作为一种尊贵称号赐予功臣,以突显他们与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
“公”从“亲称”到“尊称”的演变表明,从商代到西周A.等级秩序遭到侵蚀B.贵族政治趋于完善C.族权意识日渐式微D.王室权力得以集中2.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衍(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苟子列数万言而卒。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氛围宽松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C.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3.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
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区进行调整B.经济得到开发C.移民大量迁入D.政权发生更迭4.投壶即“投箭入壶”,源于战国时期的宴饮礼仪,至唐宋已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活动。
北宋司马光作《投壶新格》(投壶礼仪规则),提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
由此可知,宋代的投壶活动A.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排斥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D.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5.据记载,北宋时期,宋真宗(968-1022年)经常亲临佛寺,进谒参拜,以示崇敬;同时,他也大兴土木修建道观,甚至专门设立道教节日,令天下士民庆祝。
这反映当时A.教化手段呈现多元化B.佛道思想成为官方哲学C.三教并行局面被打破D.儒学社会基础严重削弱6.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据此可知,元朝行省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B.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D.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7.明朝后期,政府腐败,加上倭寇的骚扰,政府实行海禁。
禁令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航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
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海上的霸主,他们甚至专门成立学校,培养航海精英。
这表明当时A.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B.西葡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西葡海上霸主地位确立D.中西发展轨迹出现异位8.晚清时期,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记载:“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
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
神不可见,而虫可见。
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
”这反映出A.西方疫病的防治效果要好于中国B.中国近代生物与医学有较大发展C.近代科技改变中国传统疫病观念D.新文化运动使科学思想广泛传播9.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游历英法等国后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的思想。
而梁启超在1897年明确提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康有为也在1898年主张将“定为工国”作为“国是”。
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B.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C.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D.“中体西用”主张彻底破灭10.1905年中国鸦片进口值占进口总值的7%左右,1907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协议:中国大幅增加鸦片进口税率。
英国从次年起逐年递减出口中国的鸦片数量,10年之内全部停止。
英国同意减少鸦片输华,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积极推行禁烟运动B.鸦片贸易的利润率不断下降C.英国商品更需要中国市场D.鸦片贸易遭到国际社会抵制11.据统计,在1922年到1924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军阀得到了平均20%的支持性投票,在政治家、文人及武人三类调查对象中占了近1/3的比重。
但在1926年《晨报副刊》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民意调查中,没有一位军阀入选。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观念的深入传播B.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C.报刊政治立场的差异D.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12.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
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来说,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
”毛泽东意在强调A.武装夺取政权普遍适用于各国B.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合理性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必然性D.应将革命普遍原理同国情结合13.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的土地赎买政策在实践中忽视了中共政治革命的目的,由于没有认清此次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干部们在农民眼中成了“从地主手里征购土地,再转手卖给农民”的土地贩子。
这说明此时土地改革实践A.干部从中谋取个人私利B.没有改变边区土地性质C.对联合反封建认识不足D.背离了无产者根本需求14.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包括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
毛泽东的讲话表明A.中国外交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中国外交政策调整C.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D.中国外交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15.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在公社分配的自留地从事家庭副业生产。
同时规定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5%,允许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
这一文件的实施在当时有利于A.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B.适应农业生产复苏的要求C.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D.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6.1972年3月,中国政府在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的函件中指出:“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我国政府主张,在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在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这表明中国在处理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时A.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B.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D.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17.嫁资是女子出嫁时带到夫家的一笔财产。
古罗马在法律上确立了嫁资返还制,规定夫妻离婚时,不管有无婚前协议,男方都必须将嫁资返还给女方,且返还的财产须与嫁资等值。
嫁资返还制的施行A.维系了婚姻与家庭的稳定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C.促成古罗马私法体系形成D.保证了妇女对婚姻的主导权18.1778年12月,84岁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入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
这反映了A.法国封建制度危机空前严重B.工业资产阶级的呼声和诉求C.人民主权思想已经深人人心D.巴黎人民受到启蒙真谛熏陶19.1881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敦促下院通过《紧急法案》,规定在紧急情况下,首相可以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无需辩论即行表决;一战期同,议会通过《授权法》,授权内阁可直接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
上述现象反映了英国A.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B.议会的地位急剧下降C.内阁权力的逐步扩张D.完成向战时体制转变20.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B.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国内工业发展面临挑战21.从1923年夏季到整个1924年,是苏维埃对私营工商业政策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也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出现波动收缩的时期。
在苏维埃十三次代表会议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到要限制和排挤私营工商业。
据此可知A.新经济政策已被战时共产主义取代B.斯大林模式限制和排挤私营工商业C.苏维埃政权对新经济政策有所反思D.苏维埃义务交售制发展成为采购制22.1959年,戴高乐总统要求法国在北约中与美、英平起平坐,同时还要拥有核武器。
他说:“法国没有原子弹,法国就不称其为法国……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了的卫星国。
”这反映了A.民族意识推动政治多极化B.法国企图领导共同体组织C.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D.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3.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里根政府为消除经济危机,其采取的措施有:紧缩货币,控制过旺需求;精简机构,节省行政开支;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原由国家负担的福利事业推向社会、推向私人企业,同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企业实行减税。
这些措施A.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B.兼顾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C.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成功再现D.由鼓励投资转向鼓励消费24.2002年,金砖国家仅拥有世界GDP的8.79%;2011年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19.87%;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3.6%,发达国家则降至66.4%。
据此可推知,当今世界A.各国经济实力趋向平衡B.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C.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减少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典籍记述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
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
”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
革命派认同了“合族”反帝论。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同时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
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