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架空配电线路
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必须坚持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标准工艺,实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工厂化生产、集约化施工。为了进一步落实“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设计理念,争创精品工程,实现工程可研、初步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集约化,加快电网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浙江省电力公司在《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2009版企业标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按照“纵到底、横到边”的要求,统筹浙江电网和农网改造、配网建设规划,适时开展浙江省电力公司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修编工作。本次修编以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导向,以“三通一标”为基础,“两型一化、两型三新”为载体,内容涵盖了配电网所有专业、设计所有阶段,覆盖了中低压电网20kV~220V所有电压等级,并根据浙江特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线路差异化的标准化设计,规范了通用设备技术规范,减少了物料种类。
2.2气象条件
2.2.1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 m高统计所得的30年一遇10 min平均最大风速。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基本风速重现期为30年,设计基本风速离地高为10m.
2.2.2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气象区情况,分浙A、浙B、浙C三个气象区(分别对应原浙江省浙Ⅰ、浙Ⅳ、浙Ⅲ气象区),作为本标准化设计设计用气象区。本次山地区典设采用浙C气象区,其中覆冰厚度按线路所处的高程确定:海拔高程300米以下的取5mm,300-600米取10mm,600-800米的取15mm。(800米高程以上按微气象区处理,本次典设不考虑)。
《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编委会
浙江省电力公司设计工作管理办公室
2011年03月30日
附录架空配电线路铁附件图集
第1章标准化设计依据
1.1设计依据性文件
《浙江省电力公司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10kV配电线路分册》(2009年版)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1.2主要设计标准、规程、规范
40.67
总
79.39
134.49
275.96
110.40
直径(mm)
11.40
15.10
21.60
13.6
单位质量(kg/km)
274.8
466.1
920.7
510.2
综合弹性系数(MPa)
79000
76000
73000
105000
线膨胀系数(1/℃)
0.0000191
0.0000189
0.0000196
主任:李卫东
副主任:石华军 胡列翔
委员:周兴扬 董朝武 董国伦 陈良 李继红
黄晓尧 陈 升 陈其森
《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工作组
组 长:周兴扬
副组长:陈 升
成 员:傅剑鸣 张 弘 徐峰林 戴 彦 吴锦华
方旭初 徐建国 高志林 朱炳铨 徐 谦
钟 晖 龚坚刚 黄陆明 叶锦树 郑 海
李 明 虞海泓 祝昌团 傅旭华 吴健生
如果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导线安全系数的聚取值小于本标准的取值,则须对杆塔、横担进行强度校核。
2)单回路耐张段代表档距大于200米的一般按送电线路设计,导线安全系数宜取2.8左右;山区线路档距大于150米以上的不宜架设砼杆双回路,当需要时采用35kV及以上塔型按送电线路设计。
3)当山区线路水平档距大于350米的宜自成一个耐张段,即该档按独立耐张段架设,导线安全系数宜取2.8-3.5。
2.4导线线间距离
依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关于线间距离计算的公式计算确定取值。
线间距离计算公式:D≥0.4 Lk+U/110+0.65
DX≥
H≥0.75D
D导线水平相间距离,m;
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
U额定电压,kV;
f导线最大弧垂,m;
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相间距离,m;
2.1.2路径选择应尽量做到
(1)避开调查确定的覆冰严重地段和覆冰污秽地区;
(2)沿起伏不大的地形走线,避免大档距、大高差;
(3)避免横跨垭口、风道和通过湖泊、水库等容易覆冰的地带及穿越毛竹等自然生长高度较高的林区;
(4)通过山岭地带,宜沿覆冰时背风坡或山体阳坡走线;
(5)耐张段不宜太长,一般不宜超过0.8km,高山台地耐张段宜控制在500米以内;转角角度不宜过大。
DL/T 599-2005《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 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 5130-2001《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31-2001《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表2-1 10kV配电线路标准化设计设计用气象区
气象区
浙A
浙B
浙C
大气温度
(℃)
最高
+40
最低
-10
覆冰
-5
最大风
-5
安装
-5
外过电压
+15
内过电压年平均气温
+15
风速
(m/s)
最大风
35
25
30
覆冰
10
安装
10
外过电压
10
内过电压
18
15
覆冰厚度(mm)
5
10(15)
冰的比重
0.9
注:线条基本风速按导线平均高度10m计算;操作过电压风速取线条基本风速的50%。本次典设杆塔结构设计按覆冰厚度15mm考虑,线间距离按覆冰厚度10mm确定,如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覆冰厚度超过上述规定的,则应校核杆塔、基础、横担强度和线间距离。
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
配网工程通用设计
10kV架空配电线路分册 (山区部分)
序
根据浙江电网“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加快建设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加快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浙江省电力公司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勇于实践、持续改进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深入推进“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
DH相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
DV相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
H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m。
2.5杆型选取和使用
1、当线路杆塔使用水平档距小于150米的按丘陵砼杆型选取。
2、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和林木的自然生长高度,按送电线路设计的及通过林区的本典设使用35kV等级的拉线塔和角钢自立塔。
3、杆段分段:12米及以上人力运距超过500米的采用分段,分段连接采用内法兰,连接螺栓采用8.8级。
0.0000153
计算拉断力(N)
23360
42260
75190
58220
对应标准物料型号
JL/G1A-
70/10
JL/G1A-
120/20
JL/G1A-
240/30
JL/G1A-
70/40
2.3.3耐张段及导线安全系数
1)耐张段代表档距小于250米的宜采用配电线路设计。导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取3.0-5.0,在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年均运行应力取16%。在验算覆冰条件下,导线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应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应力的70%。导线悬挂点的最大应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应力的77%。
马薛理
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
《配网工程通用设计》10kV架空配电线路工程分册(山区部分)
编制组
审定:陈 升徐建国
审核:季孝共 方 兵 陈小伟
校审:祝双亮 杨一敏 龚华勇 程云堂 叶瑞军 杜瑞明 王建中 沈春林 王建军
施晓春 郭 旺 马 力
编制:杨一敏 董井水 严水才 吴 涛 温晓飞 吴群雄 叶慧强
2.3导线选取和使用
2.3.1导线截面的确定
为简化杆型选择、施工备料、运行维护,10kV架空配电线路导线根据不同的供电负荷需求,山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采用70/10、70/40、120/20、240/30。
2.3.2导线类型选取
1)本标准化设计裸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
2)钢芯铝绞线参数详见表2-2
表2-2钢芯铝绞线参数表
DL/T 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20-2005《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第2章 标准化设计说明
2.1路径
2.1.1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路径方案选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力求避开严重覆冰地段。
型号
LGJ-70/10
LGJ-120/20
LGJ-240/30
LGJ-70/40
构造
铝
6×3.80
26×2.38
24×3.60
12×2.72
钢/铝包钢
1×3.80
7×1.85
7×2.40
7×2.72
截面积
(mm2)
铝
68.05
115.67
244.29
69.73
钢/铝包钢
11.34
18.82
31.67
GB/T 1179-2008《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
GB 1200-1988《镀锌钢绞线》
GB/T 4623-2006《环形混凝土电杆》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