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品种数据系列之:八角目录:□概述□基源鉴定□真伪鉴别□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生物学特征□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历史沿革□质量分级标准□文献支持概述别名:大料、八角茴香、大茴香、八月珠八角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八角是我国南方重要“药食同源”经济树种,八角茴香既是我国特产香辛料和中药,也是居家必备调料,在食品加工业及香料工业广泛应用;同时八角具有具有祛风湿,壮筋骨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拘挛麻木,筋骨痿软等症。
八角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亚洲以东南亚为中心,其中我国占70%以上,其次是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
北美洲主要分布于墨西哥、海地以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八角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至的高黎贡山,南从广西大青山和十万大山最南端,北止于越城岭和大南山南麓,包括、广西、、、、、等七省区计90多个县(市)均有八角栽植,其中广西则是八角的主产区。
基源鉴定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多乔木,高10-15米;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树皮深灰色;枝密集。
叶不整齐互生,在顶端3-6片近轮生或松散簇生,革质,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骤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在下可见密布透明油点;中脉在叶上面稍凹下,在下面隆起;叶柄长8-20毫米。
花粉红至深红色,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梗长15-40毫米;花被片7-12片,常10-11,常具不明显的半透明腺点,最大的花被片宽椭圆形到宽卵圆形,长9-12毫米,宽8-12毫米;雄蕊11-20枚,多为13、14枚,长1.8-3.5毫米,花丝长0.5-1.6毫米,药隔截形,药室稍为突起,长1-1.5毫米;心皮通常8,有时7或9,很少11,在花期长2.5-4.5毫米,子房长1.2-2毫米,花柱钻形,长度比子房长。
果梗长20-56毫米,聚合果,直径3.5-4厘米,饱满平直,蓇葖多为8,呈八角形,长14-20毫米,宽7-12毫米,厚3-6毫米,先端钝或钝尖。
种子长7-10毫米,宽4-6毫米,厚2.5-3毫米。
正糙果3-5月开花,9-10月果熟,春糙果8-10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主产于广西西部和南部(、、、、等地区多有栽培),海拔200-700米,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
雁山(约北纬25°11′)和陡水镇(北纬25°50′)都已引种,并正常开花结果。
南部、西部、东南部和南部也有种植。
模式标本采自英国邱园,而邱园的八角采自我国广西。
Illicium verum Hook.f.真伪鉴别: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要非正品多为同属植物的果实,外形较为相似,其同属植物大多有毒,不能做八角茴香使用,应注意鉴别,较常见的有非正品来源有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多蕊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var. multistamineumA.C.Smith、野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f.etThoms.、短柱八角Illicium brevistylum A.C.Smith、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K.I.M.。
药材性状:八角茴香本品为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直径3.6~4cm。
蓇葖果长1~2cm,宽0.3~0.5cm,高0.6~1cm,果梗长3~4cm,连于果实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
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
质硬而脆,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0.6cm,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胚乳白色,富油性。
气芳香,味辛、甜。
八角茴香八角茴香蓇葖果侧面观非正品莽草为木兰科植物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的干燥果实。
莽草本品为聚合果,通常由10~13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而成。
直径3.5~4.2cm。
蓇葖果扁平,长1.5~2cm。
外表面红褐色,先端有较长向背侧弯曲的钩状尖头。
果皮较薄,质脆。
具特异芳香气,味淡,久尝麻舌。
莽草蓇葖果侧面红茴香为木兰科植物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的干燥果实。
红茴香本品通常由7~8个较瘦小的蓇葖果聚合成聚合果。
直径2.4~3cm,红褐色。
蓇葖果扁平,长约1.5cm,宽0.4~0.7cm。
先端渐尖,略弯曲呈喙状,果皮较薄,具有特异香气,尝之味先酸而后甘。
红茴香蓇葖果侧面观多蕊红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多蕊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var.multistamineumA.C.Smith的干燥果实。
多蕊红茴香本品性状与红茴香颇相似。
本种主要特征是蓇葖果瓣较宽,宽0.6~0.9cm。
多蕊红茴香侧面观野八角为木兰科植物野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f.etThoms.的果实。
野八角本品较大,由10~14个蓇葖果聚合成聚合果。
直径4~4.5cm,棕褐色。
蓇葖果呈扁平、不规则的广锥形,长1~2cm,宽达1cm。
先端长渐尖,呈喙状,喙长3~7mm。
具有特异香气,味淡,久尝有麻辣感。
野八角侧面观短柱八角为木兰科植物短柱八角Illicium brevistylum A.C.Smith的果实。
短柱八角本品较大,通常由10~13个蓇葖果聚合成聚合果。
直径4~4.5cm,褐色。
蓇葖果扁平,长1.8~2.3cm,宽1.5~1.8cm。
先端急尖,顶端不弯曲。
气微,味微苦、辣,麻舌。
短柱八角蓇葖果侧面观地枫皮为木兰科植物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 i K.I.B.etK.I.M.的干燥果实。
地枫皮本品为聚合果,通常由9~13个蓇葖果组成。
直径1.5~3cm,果梗长1.5~3.5cm。
蓇葖果大小不等,排列较密,先端急尖向上弯曲呈钩状。
气香特异,味酸,微辛、涩。
地枫皮蓇葖果侧面观产地分布:生态环境八角生长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万山长重叠的郁闭山谷、山脚、山坡处,常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枫香树、毛荷木、鸭脚木、假频婆、乌柿等乔木混生,下层生长喜湿的葵扇蕨、金狗毛等高大蕨类,一般在海拔300~700米之间山地避风处生长较多、较好。
产地分布至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北纬21°20″~25°50″东经98°~119°围,即东起、,西至的高黎贡山,南从广西大青山和十万大山最南端,北止越城岭和大南山南麓,包括、广西、、、、、等七省区计90多个县(市)均有八角栽植。
八角在广西,栽培面积最大,东起云开大山的东坡,西至的金钟山南面,南起十万大山的南麓,北止三江县河口林场。
跨越东经104°50″~110°20″,北纬2l°20″~25°47″的九个地(市)72个县,几乎遍布整个广西。
功效主治: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壮筋骨。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拘挛麻木,筋骨痿软。
一、主要成分1、挥发性化合物八角茴香油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其次是茴香醛,还有少量桉树脑、柠檬烯、α-蒎烯等。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树皮、枝叶和果实中分离鉴定出多种化合物,分别为茴香醛、4-顺式丙烯基茴香醚、芳樟醇、黄樟醚、β-蒎烯、1,8-桉叶素、β-水芹烯、α-水芹烯、1-(3-甲基-2-丁烯氧基)-4-反式丙烯基苯、L-柠檬烯、异松油烯、d-松油醇和萜品烯醇及苯甲酸、水酸、棕榈酸、顺-2-甲基丁烯酸和其它-些酚酸。
祖光对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鉴定出反式茴香脑(80.76%),柠檬烯(6.93%),草蒿脑(2.07%),β-石竹烯(1.45%),α-香柠檬烯(0.99%),△3蒈烯(0.89%),β-雪松烯(0.82%),茴香醛(0.56%),异石竹烯(0.56%),芳樟醇(0.50%)等44种化合物。
反式茴香脑、顺式茴香脑、草蒿脑和茴香醛具有八角茴香气味,是八角茴香特征风味成分。
柠檬烯具有柠檬水果气味,β-石竹烯具有木香和辛辣气味,△3蒈烯也具有-定辛辣味,α-香柠檬烯具有微弱木香气味,芳樟醇具有花香气味,这些成分对八角茴香特殊风味也有-定贡献。
2、黄酮类成分八角茴香果实中含有3-芸香糖,3-葡萄糖,3-半乳糖取代山萘酚和槲皮素,3-鼠糖槲皮素,3-木糖槲皮素及游离山萘酚和槲皮素等。
3、苯丙烷和木脂素类2,3-二氢-7-甲氧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5-苯并呋喃丙醇-4-O-α-D-鼠糖苷和伊卡苷E3。
红花八角还含有红花八角醇,异红花八角醇,厚朴酚。
4、其他糖脂,磷脂(包括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维生素E,胡萝b苷和莽草酸。
红花八角茎、叶中还含有三十烷醇-l,莽草酸和槲皮素-3—0-鼠糖苷。
八角种子还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脂肪酸。
二、药理作用1、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八角茴香水煎剂对结核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霍乱弧菌、右寒杆菌、痢疾杆菌及-些常见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国外学者发现八角茴香甲醇提取物对LPS/D-半乳糖胺诱导的脓毒症具有预防作用,而新发现的苯丙糖苷在TNF—a诱导小鼠脓毒性休克的模型试验中可降低血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
且八角茴香中重要的药用成份莽草酸还可作为抗病毒和抗癌药物中间体,也是合成临床上有效抗击禽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达菲”的重要原料,对禽流感病毒有-定的抑制作用。
2、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马怡、建宁通过莽草酸对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实验,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与花生四烯酸的释放和代有密切的关系,提示莽草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其影响花生四烯酸代有关。
黄丰阳等也探讨了以莽草酸为母核人工半合成的新化合物三乙酞莽草酸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认为三乙酞莽草酸可能成为-种新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王宏涛发现莽草酸的衍生物异亚丙基莽草酸对血小板的聚集也有-定的抑制作用,能改善脑缺血后的血液流态,减轻脑缺血后局部微循环障碍,保护脑组织。
3、升高白细胞作用医学院肿瘤科试用安粒素(茴香醚制剂)治疗癌症和长期接触放射线、药物所致或原因不明低白细胞患者3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
有的学者发现从八角茴香中提取出来的甲基胡椒酚也能缓解白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