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写作提纲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

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

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丁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就以女性为主题,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这一篇处女作的发表,在当时的文艺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在《梦珂》的影响还未消散时,丁玲又迅速发表了她的另一个短篇《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正是由于这两个短篇小说,让丁玲一举成名。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对丁玲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经历了80余年的时间。

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文学研究者,改变了以往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改用心理学、人格分析学等的研究方法,让丁玲的作品焕发了新的活力。

重要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女性主义思的潮涌入,为丁玲小说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丁玲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经,历幻化成她作品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

在她坎坷的生活经历中,常常是以愤懑与迷茫为伴,在绝望中奋力反抗,但却矢志不渝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切新事物的开始都是不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尤其是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国,要想树立起女性意识这面大旗,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丁玲在其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

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典型女性的形象,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在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

论文试图分析在丁玲小说中女性自主意识形成的原因、解读其小说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创作出的文本,进而分析在小说中的女性话语的构建,女性形象在她的小说中的变化、发展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让读者对丁玲作品的创作阶段和创作根源有一个初步了解,认识丁玲的创作对当时的女性文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自小丁玲就极具文学天赋,但她从来没有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作家,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小时候的志向不是写文章,而是做个革命的活动家。

”[1] 在湘南文化的影响的丁玲一开始就以积极的姿态进行着文学创作,她一开始创作就确定了一个“给这社会一个分析”[2]的目的,而对女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自小丁玲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父亲早逝母亲忙于工作,使丁玲自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丁玲,过早的承受起了本不该她承受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现实。

正是由于她童年的这些经历,让成年后的丁玲在文学创作中用更加独特的角度来观察问题。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家中的变故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为丁玲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丁玲弟弟的病夭对她的母亲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姨母在安慰母亲时说:“要是冰之死了也好,怎么偏是外甥死了呢?”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当时年幼的丁玲。

如果能替弟弟死了来减轻母亲的悲痛,她宁愿一死。

但如果是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的生命就不如弟弟得生命,这让她感了到极大的不公平。

她迫切的想要逃离这个禁锢,这个几千年封建思想形成的坚固的牢笼,为此,她不断寻找能给予她未来的一条出路。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早年的生活经历为丁玲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从她第一部文学作品《梦轲》一直到去世,作为中国女性文学创始人之一的丁玲,以有力而细腻的文笔,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女性形象的人物。

比如说:偏执、孤傲的莎菲,淳朴、不安分的阿毛,心地善良、有主见的贞贞等极具个性的女主人公。

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其的认知和体验,她也借由这些人物来表达她在寻求实现女性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愁闷与彷徨。

所以在丁玲的笔下这些女性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总是那样鲜活动人,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在她60年的创作历程里,文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捷克评论家普实克曾这么说过“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像《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间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3]丁玲一开始就以叛逆的新知识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一点在最初的两部短篇小说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最初涉及、探寻女性话语权的开端。

这篇小说中的主要女性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们像男人一样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喜欢寻求刺激,更加胸怀理想。

虽然貌不惊人但脾气古怪,却又让人着迷。

因此,丁玲小说中对女性意识的描写,就颠覆了传统小说中塑的甜美女性形象。

故事中的男性不但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而且一改常态,男性形象怯懦、愚昧,比如“苇弟”和“凌吉士”。

丁玲笔下的男主人公常常女里女气的,并不值得女性为其托付终身,而女性则敢作敢当。

这都能很好的证明,在丁玲前期的文学作品中,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具有先锋性。

世纪30年代后,丁玲通过《水》、《一九三 0 年春上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完成了从纯女性主义写作向主流文学的转变。

但也塑造了贞贞和陆萍两个经典的凸显女性意识的形象,反映了丁玲在女性主义创作的复苏。

只是这两个女性形象成为她后来受到批判的根源,并让她的创作一度停止。

1979 年,她才凭《杜晚香》复出文坛,有人认为这是她晚年最成功的作品,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可这部小说中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是让读者看到她仍然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女性主义作家。

二、女性“人”的觉醒时期(一)五四运动影响下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丁玲也不例外,她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是说过“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了笔,抒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慈和反抗。

”[4]丁玲的《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登出之后,当时的文坛就收到极大震动。

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主人公,她和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不一样。

她们是一群心灵上背负着时代印记的青年女性。

以一个“新”女性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女性形象。

有许多人为丁玲的才气感到惊讶,将她看做天才。

(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小说的主人公梦珂是居住小县城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她从不缺乏亲情的关爱,日子过得的简单快乐。

但父女两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父亲幻想着能重新做官,而梦珂就梦想着给母亲修一座她看到的那种样子的坟墓。

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梦珂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进入一所新式学校学习。

无论她多么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也没能找出一条实现她心中梦想的出路。

因为在上海这样复杂、浮华的大城市,有些事并不是她能够完全理解的。

这与丁玲早期的生活经历十分相似,在前文中介绍的丁玲的生活经历,我们能够看到有梦珂的影子。

最后,梦珂无奈的背弃了自己进城的初衷,当起了表面风光,但实际上却被人鄙夷的电影演员。

这里的梦珂代表了当时苦苦寻找出路,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女性形象。

当时的丁玲就是怀着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完成了这篇处女作。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社会制度都是以男权为主导,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的生活方式。

所以一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二十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这股新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中国两千多年的男权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巨大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开始觉醒。

丁玲的《梦珂》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是一个不满于屈居男性权威之下的女斗士。

梦珂对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满,因为封建社会老旧思想的给她带来了太多屈辱,男权中心的社会现状让她觉得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急切的想要摆脱这一切。

所以尽管这条路荆棘满布,她也要不断寻找。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新知识女性,在重重压迫下举步维艰的状况。

但不管梦珂怎样厌恶、不满这个社会,有一个人却是她始终依赖无法忽视的,这个男性让她感到眷恋,是父亲让她在精神上有了归属感。

同样,在当时的新知识女性看来,“父亲”是她们唯一可以安心停靠的港口,所以,丁玲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都把她们放到那个男权社会的世界中刻画。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每一个阶段的性格变化,都与其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丁玲的创作是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开始的,她将男性和女性都放在作品中去进行对比,不但没有被局限于反抗封建等主体思想,反而进行了新的尝试。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丁玲还创作了许多相似的人物,比如说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

用主人公的眼睛来看当时的黑暗社会和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愁苦与反抗。

同时,丁玲还颠覆了传统的情爱观念,开始以女性为主导在爱情里追求自己的地位。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离家的,暂时离开学校养病的肺病患者。

她没有时下学生牺牲自己服务社会的追求,也没有自己的人身目标,不知道要追求什么所以很烦闷。

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的情绪,是一种摩登人的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