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李丹一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

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

”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

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

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

”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

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

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

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宋代大兴。

明清仍盛。

清末废科举,改为学校)、学馆、私塾等教育系统,诵读经典,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吟诵,除了汉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衣族、白族等。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稚园开始的。

同时,在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

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诗社的社员达500万人以上。

他们吟诵的内容主要是汉诗文。

吟诵在日本也早已进入了卡拉OK时代。

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也都设有“孔子学院”、“中国国学馆”。

自废止私塾的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今多已年过九十了。

据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的初步调查:目前大陆吟诵保留较为系统的地区有江苏省常州、福建省漳州、广东省广州、湖南省长沙、河北省河间市、北京市、浙江等地。

吟诵流派有唐调(不是“唐代的吟诵调”,而是以创办无锡国专与交通大学的光绪十八年进士、我国原交通邮电部部长唐文治命名的吟诵调。

他曾发行过两张“唐文治吟诵唱片”。

“唐调传人”有范敬宜、冯其庸、陈以鸿、唐孝纯、陈少松、唐孝纯等)、常州调(以周有光、屠岸为代表人物)、湘湖调(湖南长沙吟诵调)、闽调、粤语调、吴越调(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刘操南、盛静霞、张同光、蔡义江、黄加灏等为代表人物)、北方调、普通话(以韩经太、赵敏俐、徐健顺为代表人物)。

今一些知名教授也在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成立吟诵诗社,在近年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许多市县的中小学教育引进了吟诵的形式。

北京市中关村中小学都开设了吟诵课程。

据了解,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

台湾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唱诗形式更为普及。

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目前大陆各地会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以上的老先生。

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

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准备“申遗”,为传承、推广吟诵古诗文古诗词吟诵,中华吟诵学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抢救中国传统吟诵工作。

三自秦汉唐宋以来,学子吟诵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的。

从吟诵的内容到神态,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儒家文化精神,是汉文化共通性的体现。

吟诵,它与朗读、与朗诵,截然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如朗读课文。

”(《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要求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诗歌朗诵会。

”(《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近百年“废私塾”后才从西方引进的。

吟诵,是我国传统美读诗词文赋的方法。

吟,即吟咏,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第1502页),吟有曲调。

“吟咏”还称之为“吟哦”。

如陆游《喜郑唐老相过》:“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诵,即诵读,是“读出声音来”(《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诵没有曲调。

古人读书,为什么要“诵”?原来,我国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给后人读古书增加了不少困难。

新式标点符号是到了白话文时代才开始的。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书面语言的意义更加明确,还可以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的确不是可有可无的。

读古籍,只有通过“诵”,才能够知道何处需停顿。

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断句?蒙童生读私塾,要读通读懂此句,只有跟私塾老师诵读,才能明白。

叶圣陶先生在《十三经索引》的“述例”中,他一开始就说:“此书以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折为三条。

”一清二楚了:那没有谱调可依的“诵”,是为了明晓文章的停顿。

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人们一口气去念,在念得气顺中明晓停顿,就需要“诵”。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

吟诵这一有节奏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的方法,是历代欣赏和教学古典诗词文赋的特殊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活。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吟咏诗词”、“诵读文赋”是专业术语。

诗词是遵循汉诗的格律来进行吟唱的,诚如《唐音癸籖》卷十五所说:“古人诗即是乐。

其后诗自诗,乐府自乐府,又其后乐府是诗,乐曲方是乐府。

诗即是乐,三百篇是也。

”;“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

”“倚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

”文赋则是按照汉语文赋的句式特点来进行诵读的,它没有曲调。

吟诵这一中华教育绝活,它依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学子们都是“师从而得”。

孔子教学生学《诗经》,他是怎么样教的呢?《史记·孔子世家》说:“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即他一边吟唱那些诗,一边伴奏以弦乐器。

他就是这样教的。

唐代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腰,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写一个南方少女在月夜乘凉时,一边吟诵诗歌,一边用玉钗在竹子上敲着节拍,形象动人。

你看,她低吟轻歌,没有管弦伴奏就用玉钗敲竹来作为节拍。

一曲唱罢,举头望月,于是发现自己形单影只。

清歌易唱,知音难觅,她的淡淡的哀思在这“月如霜”中流露出来。

这首诗又说明着:唐代人读诗是吟唱的、且需要伴奏。

同样以高适为例。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yì,往)旗亭(古代酒楼),贳(shì,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

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即‘坟墓’)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

诗中以扬雄比喻亡友梁九少府。

这句说他虽然在九泉之下,那里依然是一处文学家的住所。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

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集异记》;又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条目)这说明着:今天小学生必须背诵的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唐代,都能吟唱,有曲调,且十分普及。

《唐音癸籖》卷二有说:“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

易识字,二也。

易诵,三也。

’”令人三思。

是的,唐诗是配乐吟唱的。

见之于史籍的载记,有如李白的《清平调词》、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最著名的广为吟唱的当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渭城朝雨浥轻尘”)。

白居易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有“更与殷勤唱渭城”之句,宋人还专门研究“阳关三叠”的唱法。

《唐音癸籖》卷十:“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著。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唐音癸籖》卷二十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

”“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吟诵诗词吗?请问:难道古代读私塾的人,都是“五音全”的吗?“五音不全”者,无非被纳入“俗”。

私塾老师,也并不见得全部都是“五音全”或是“雅”的吟诵。

由是可知:吟诵,它适合于所有的读书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