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纸张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具有发展造纸产业的传统优势。
为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是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历史时期。
五年来,全省造纸工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结构调整突出压力,坚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1.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
2010年全省造纸产量151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55%。
产量和经济效益规模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并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幅,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广大企业抢抓机遇,逆市扩张,2009-2010年陆续有20条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浆纸生产线投产,年新增木浆产能230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166万吨。
2011年相继投产的大型浆纸项目有10条,年新增木浆产能135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320万吨,推动了我省造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国家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政策支持下,我省木浆产能逐年增长,2010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占自制浆的3/4,比2008年增长115%,原料已由非木材原料为主转变到以木浆、废纸为主。
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75%,中高档产品比例明显增大,新产品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高唐泉林的本色浆生活用纸、齐河冠军的环保纸、荣成凯丽的防伪纸均是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纸,为我省造纸行业赢得了声誉。
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
我省造纸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晨鸣、华泰、太阳、博汇“四强”企业,2010年省内产量合计6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5%,两年增幅16%,主要是高档文化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中高档品种的产能增长,其中太阳纸业增长34%、博汇纸业增长37%,产业集中度提高和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4.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目前,我省造纸行业有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1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设有院士工作站,承担了一批国家、省级新产品和技术研发项目,已有多项技术或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行业创新研发能力强。
5.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我省造纸企业努力突破原料、水资源、市场等因素制约,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湛江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70万吨和45万吨高档文化纸生产线将于近期建成投产。
2009年华泰收购河北诺斯克纸业,华泰广东新会40万吨彩色新闻纸项目已建成投产,进一步奠定国内新闻纸优势地位,华泰安徽安庆浆纸项目今年下半年投产运行。
太阳纸业在越南、老挝建设林浆纸项目进展顺利,同时计划在广西防城港市建设制浆项目。
博汇集团计划10年投资300亿元,在江苏建设浆纸、化工、热电及码头等系列项目。
东顺集团已在湖南湘西投资建设生活用纸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省造纸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数量多,结构调整难度大。
我省中小造纸企业200余家,产能10万吨/年以下的企业数量占全行业的80%以上,产量不到20%。
地域分布较散,行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优质原料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
随着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的持续增长,对木浆等优质原料需求逐年增加。
我省商品木浆和废纸等主要纤维原料资源少,对外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环境容量小,节能减排任务重。
我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产能落后的中小企业、小机台水耗和能耗比较高,行业节能减排任务重。
国产装备水平不高,滞后于造纸工业发展步伐。
我省制浆、造纸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有较大差距,滞后于造纸工业发展水平。
大型先进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依赖进口,增大了造纸企业投资成本。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提质增效上水平”战略,坚持技术进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狠抓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纸业,提升持续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我省区位、管理、人才、技术、装备和品种等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和循环经济型的造纸强省。
(二)基本原则。
1.结构调整原则。
坚持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由过去以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变到以质取胜,科学理性投资,提高行业运行质量。
2.抓大扶小原则。
抓好骨干企业发展,推进战略合作,促进做大做强;扶持特色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搞好与大企业的配套,实现提质增效。
3.自主创新原则。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科技创新运营模式和体系,不断优化和改进激励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增强行业持续发展动力。
4.低碳发展原则。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加强“三废”治理,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之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5.集聚集约原则。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步推进产业转移,鼓励兼并重组、收购租赁国内外企业,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
1.原料结构。
到2015年,全省原生纸浆产能达到600万吨/年,比2010年增长62%,年均增长10.2%。
纸浆结构为:木浆45%、废纸浆45%、非木浆10%。
2.造纸产量。
到2015年,全省造纸产能达到2300万吨/年,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比重达到80%-85%。
实际产量达到19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5.8%,年均增长4.7%,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经济指标。
到2015年,全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30亿元、利税14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0.2%、 35.9%,年均增长7.0%、6.3%。
综合实力前20位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75%-80%,利税占全行业80%-85%。
“十二五”期间,我省造纸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4.企业规模。
到2015年,全行业平均生产规模8万吨/年,综合实力前20位企业的省内纸及纸板产量占全行业80%-85%。
10万吨/年以上企业数量达到35家,比2010年增加7家,其中500万吨/年1家,100-300万吨/年7家,50-100万吨/年3家。
5.节能减排。
到2015年,省内重点企业达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要求。
全行业单位产品平均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品平均取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8%和10%,污染物COD排放总量降低12%。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发展重点(一)优化行业布局。
发挥我省造纸基础好和区位优势,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二)调整原料结构。
发挥我省交通便利和港口密集优势,使用进口或国产木片、省内杨木加工剩余物生产木浆,提高木浆自给率。
加大国内外废纸资源利用,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
充分利用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非木纤维为原料、单条10万吨/年及以上的纸浆生产线建设。
(三)提升产品层次。
发挥我省制浆、造纸先进技术装备多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闻纸、印刷书写纸、涂布纸及纸板、特种纸及纸板等优势品种的市场地位;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功能型纸及纸板,研发低定量纸及纸板新品种;促进本色或低白度印刷书写纸的发展。
大力发展纸质包装、装潢、制盒、印刷制本等纸制品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地消费比重。
(四)实施品牌战略。
做大做强做优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支持晨鸣、华泰、太阳、博汇、泉林、中冶银河、华金、恒联、世纪阳光、齐峰特纸、亚太森博等大型骨干企业壮大实力,建设以纸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有5-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纸百强。
扶持一批(15-20家)原料或产品有特色(专、精、特、新)、市场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品牌产品。
(五)推进技术进步。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六)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淘汰资源消耗高、效率低的制浆、造纸生产线,淘汰落后制浆(含废纸浆)产能50万吨、落后造纸产能150万吨。
(七)强化节能环保。
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投入,继续大力推广和应用节水、节能、降耗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抓好“三废”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一)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优化投资结构,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提高造纸工业的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点造纸技改项目。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利用资本市场、外资、民间投资、风险投资增加技改投入,支持造纸企业技术改造。
严格执行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不断优化现有产能,严格行业准入条件,从严控制新建制浆造纸企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根据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求,加强现场检查和舆论监督等薄弱环节,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目标。
(二)实施“科教兴纸”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协作,实施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技师。
利用我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先进工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新型行业研发体系。
(三)鼓励兼并重组,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鼓励我省大企业内强外联、兼并重组,支持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木片、木浆、废纸等原料基地,到市场容量大或新兴市场投资建厂。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挥我省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宽采购和营销渠道。
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巩固和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实施国际化营销发展战略,增加市场份额。
逐步建立造纸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避免贸易纠纷。
(四)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